每年回村裡,熟悉的面孔就又少了那麼幾個

人到中年,很多人和事總是漸行漸遠。每年回村,熟悉的面孔又少了,而年輕的面孔也多了,長者老去仙去,幼者慢慢成長。

前天家裡的大伯就這樣走了,今年家族裡已有好幾位年長者老輩平輩駕鶴西去,甚是哀傷,或許在另一個平行世界裡他們能享受無憂無慮,也有可能他們已經輪迴來到我們身邊,只是因在奈何橋上端起孟婆碗裡的湯喝了,沒有帶著曾經的故事來與我們相見,往事不要再提,一笑而過即可,畢竟都有太多的不堪。

每年回村裡,熟悉的面孔就又少了那麼幾個

我們作為碳基生命的每一個人在波瀾不驚的表象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悲歡離合是人生常態,有些話說完就後悔,有些事做了才知是錯。

神仙被處罰都是被貶到人間,幸運的兒生在王侯將相家,有使命者則在民間輪迴磨鍊,三藏不就是這樣嗎?生活本就是體驗,就像一杯酒那樣,爛酒是刺鼻辣口體驗差的,好酒是醇香綿甜回味好的。

最近在閒暇時間裡混跡於網文圈,公眾號都不怎麼更新,解讀著每一個故事背後的故事,月黑風高、陽光正好、惠風和暢、書生意氣、快意江湖……

每年回村裡,熟悉的面孔就又少了那麼幾個

日更6千字,在番茄小說裡,幸運的話應該能出書,有稿費有版權,不是糊弄人的長久的睡後收入,是自媒體人是自由職業者的理想,起碼比早九晚五要自由的多,小說畢竟是故事是情節是推薦,比點評其實要簡單很多。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至今依舊暢銷,更多的影視劇也都是小說改編,只是拍攝現場和後期製作太忽悠人,可再怎麼忽悠都比拼多多的圖片靠譜那麼一丟丟。

實體是重資產,能做大的其實永遠是輕資產大運營,世間只有一個茅臺,剩下的幾乎都是小微,種種自封的身份或小圈子的吹捧也只是能裝的大衣櫃。熟識的一些大佬,酒後其實跟我們自己是一樣的,用他們的話說是生在了那個時代,最主要是抓住了風口(套路),且屢試不爽。

距離感是不對等關係的原因,好比父母的威嚴和我們對於父母的敬畏,“三喻文化”就是最好的詮釋,在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領域裡,是可以笑傲江湖的,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每個人在最多的60人範圍裡(偉人崇拜除外),欣賞的肯定是腦子裡的價值,並不是位置,位置比位置是崩潰的,山外山嘛。

每年回村裡,熟悉的面孔就又少了那麼幾個

風起雲湧,重新封神。在我們的印象裡,似乎泡麵只有統一、康師傅、今麥郎和白象,可我們並不知道在網際網路上排名第一的會是有大塊肉的畫面,這是新品類嗎?並不是,是新的訴求,是新的需求和認知。傳統不會消失,創新依舊繼續。

北京民歌照花臺還在傳唱,照花臺醬酒也越來越受到歡迎,或者這就是一箇中年創業者最欣慰的事了,可回想到老家每年不斷消逝的熟悉的面孔,心裡卻五味雜陳。

白駒過隙,月盈月缺,花開花落,無題有感之雜談。錢塘江上潮信起,人到中年方知我是我。

TAG: 故事花臺我們面孔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