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第45章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是形容人在靜與動兩種狀態的表現,前者安靜,後者迅捷。

很多人認為,動

代表

活力,動態代表發展,更喜歡動,而不喜歡靜,覺得靜太沉悶了,沒有活力和動力。

老子說,“躁勝寒”。“躁”,本意是急躁、燥熱、浮躁,這裡是指運動。運動可以戰勝寒冷。

這個不難理解,大冬天,走在寒風中,人就會覺得冷,跑起來就會暖和,就不冷了。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想到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個財主,冬天穿著厚厚的皮袍,圍著火爐,還覺得冷。看到幹活的僱工穿得單單的,卻滿頭大汗,就問他取暖的訣竅。僱工回答說,幹活就不冷了,坐著不動,當然冷了。

運動因為產生了熱量,戰勝了寒冷。

老子接著說,“靜勝熱”,安靜能勝煩熱。

天氣炎熱時,人再劇烈運動,就是熱得不得了,安靜下來,就會覺得比運動時涼快一點。

“躁勝寒,靜勝熱”,老子當然不是簡單地說自然現象,而在談動與靜的關係,動固然厲害,但靜可以制動,比動更有一種無形的力量。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靜是一種處事智慧。頭腦發熱時,人往往情緒化,不能客觀對待要面對的境況,做出的判斷往往有偏差。而他冷靜下來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來面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儒家也認為,靜是處事的基礎。《大學》:“靜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安靜不躁才能使內心安定;內心安定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

佛家強調,靜生定,定生慧。冷靜才能內心安定,內心安定才能催生智慧。

有一家日本公司與一家美國公司有商業合作,進行貿易談判。談判一開始,美方公司代表滔滔不絕表達自己的意願,想迅速達成協議。而日方公司代表卻一言不發,只是把美方代表的話記錄下來,就結束了談判。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6個星期之後,日本公司又派了新的代表到了美國進行第二輪談判,彷彿對以前商討的問題一無所知,談判只好從頭開始。美國代表照樣是口若懸河,日方代表仍然是一言不發,記錄完後又回去了。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日方就派一個新的代表團,重複第一次的做法。一年過去了,協商一直無法達成,美方準備放棄時,日方公司的談判代表突然來到了美國,一反常態,突然拍板表態,讓美方思想疲憊的情況下作出決策,十分被動,損失不小。

日本人一直不表態,讓美方猜測不到他們的用意,而對美方公司摸得門清,然後出奇制勝,這就是典型的以靜制動。

靜是一種心態。常言說,“心靜自然涼”,當我們在心煩意亂時感受到內心的煩悶和燥熱,當內心安靜下來後,就會有一種清涼的感覺。保持內心冷靜、安靜,就可以戰勝我們的浮躁、急躁、暴躁、狂躁。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擾亂我們心神的往往是慾望,安靜是守出抱朴,擺脫了外在虛名與浮華的誘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笑接受成敗,坦然面對得失,風來聽風,雨來聽雨。

於是,老子得出結論:“清靜為天下正”。“正”,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名家認為,“正”是模範、首領之義,意思是清靜無為才能做天下人民的模範或者首領;有的名家認為,“正”是正道之義,意思是清靜是天下的正常之道。

兩種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重點是清靜,清靜對人很重要。

只有保持頭腦冷靜,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不失去方寸,才能有清晰的思路,從容鎮定地解決問題。

只有保持內心的清靜,才能經得起各種誘惑,才能從容面對人生的得失與成敗。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真諦。

TAG: 內心美方清靜才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