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邏輯-第四章 溝通該到哪裡為止

愛情的邏輯-第四章 溝通該到哪裡為止

溝通的時間不是越長越好。

都說

“小別勝新婚”,你或許也有過類似“異地戀”的經歷,多日沒見的兩個人遇到,那真是有說不完的話,但沒幾天就說完了。如果有個“熱度測量儀”,就會明顯看到熱度曲線的下降。若你們平時還十分頻繁地使用電話等方式溝通,這條曲線便會更早地開啟下降通道:

溝通的有效性受到兩個人能夠溝通的內容的極值影響。換句話說,就算兩個人的溝通場景再能擴充套件,能溝通的內容也是有上限的,只不過根據雙方原本的熟悉程度,以及各自的內容存量,導致這個上限有高有低而已,但溝通效用曲線的大致樣子是不變的:

讓我們從原點開始沿著時長往前走。

一開始你表達的都是對方還算陌生的資訊,隨著時間的推移,溝通效用不斷加速提升。當到達

A

點後,隨著能夠溝通的內容不斷減少,開始出現第一個疲勞期(從

A

B

),這個階段通常溝通還算愉快,但雙方

開始“找話題”了。

在從

A

B

的過程中,雖然溝通效率還有明顯提升,但已從加速上升變成了減速上升。直到到達

B

點,無論再花多少時間,溝通效用都幾乎不會再有明顯提升。

聰明人在大部分時候喜歡在

A

點“收手”,有人可能會不解,明明從

A

B

的溝通效用還在提升啊?是的,但從

0

A

與從

A

B

,人的期望是不一樣的。從

0

A

,對方在任意一個時間點結束溝通,都會讓你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恨不得馬上發起下一輪溝通;而從

A

B

的過程,只適合需要溝通

特別清楚、利益糾葛特別大的事,如果次次都在這個過程中結束,其實對方就已經對

B

點以後的曲線有一個模糊的預期了。

愛情的邏輯-第四章 溝通該到哪裡為止

我們在大部分的溝透過程中,都需要讓對方產生一種

“溝通越久越舒服”的預期。如果對方產生了一種“雖然現在舒服,但溝通再久一些可能會尷尬或沒話說”的預期,那麼即使還沒到達

B

點,跟到達

B

點的差別已不大了。

至於有些在到達

B

點以後依然不依不饒,非得繼續溝通的人,例如那種明明跟對方已經沒話說了,還是不掛電話,覺得通話時間沒有達到以往的均值就說明愛情變味了的人,就完全搞錯了溝通的本質。

當溝通的效用不再增加的時候,人的厭煩指數就會有加速上漲的趨勢,所以在

B

點以後,不僅是效用不漲這麼簡單,如果加上厭煩情緒的滋生,就一定是負效用的。

愛情的邏輯-第四章 溝通該到哪裡為止

TAG: 溝通效用對方到達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