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社會生活中人人生而不平等嗎?

西方文化的發展,到了啟蒙運動時代,由於過分強調人權的發展,大有主張“人人生而平等”的學說出現。

當然,如果站在人的生存權來看,確實應該是人人生而平等的。但是,站在現實的,人的天分,或是人的際遇來看,則顯然人人生而不平等。

其不平等的情形到處可見,先是人的天分,有人生來聰明,有人生來愚笨。智商的高低,原是命運的安排。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究竟有多少智商,也沒有人可以給自己選擇聰明或愚笨。人生的智愚,在生前已冥冥中被命定了。

現實社會生活中人人生而不平等嗎?

除了一個人生來的聰明才智是命定之外,人的環境際遇也是命定的。家庭、種族、社會、國家、地區等,也都是命定的。

出生在一個家庭中,你就成了家庭的一分子,無論你願意不願意,這“生”的意義,一方面規定了你的“存在”,另方面同時也規定了你”隸屬”於這個家。

這個家庭的一切,都會對你的命運有相當大的決定性。幸福美滿的家庭,或是支離破碎的家庭,父母的職業,父母為人處世的態度,甚至經濟環境,都足以決定你生活未來的走向。

再者,就是這家庭所隸屬的家族社會、國家,這些際遇是原始的,或是開發中的,是在太平盛世或是在戰亂之中,該社會的各種制度、風俗習慣,都是伴隨著命運而來的因素。人沒有選擇權,只有後來追認的權,或許有些少不認同的方式,但是,基本上是命定的。

不但個人的聰明才智被命定,身體狀況,康健與否,也都是命定的。生來就雙目失明的人,如何能與雙眼正常的人講“生而平等”?生來就患小兒麻痺的人,如何能與天生就會跑跳的人講“生而平等”?個人的小環境會因為個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命運;個人的大環境不同,也會影響到個人的前

現在的問題是,面對自己的各種“命”,人是束手無策的。但是,面對這命定的事實,當事人應該怎樣去面對,卻是人生哲學要設法處理的問題。

當然,有人會在有意識、會思考開始,就覺得上天對自己不公,為什麼把自己生成這個樣子,聰明才智比別人低,身體狀況比別人壞,家庭背景沒有別人好,成年之後在職業上的運氣又壞,甚至,自己的努力沒有獲得應得的回報等等,這都成了怨天尤人的題目。

現實社會生活中人人生而不平等嗎?

這是悲觀主義者在“抗命”的情況下,比較常發生的情緒。他們不肯認命,但又無法疏導自己不幸的情緒,當然更靜不下心來發揮自己另一些潛能,而不以一般的成就或大家共同的方式,來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種“抗命”的情緒會矇蔽一個人的理性,使其專門注視自己的天生缺陷,而無視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長處,因而一直為缺陷怨天尤人,而不再展自己所長,把長處完全埋沒,而終於真正成為一個缺陷的人。這是壞的命運上,再由自己加上更惡劣的命運,人生的意義也就因此被埋沒,生活的目的因而也暗淡。

性情比較溫和的人,也許不會走“抗命”的道路,但也不一定能突破命運的束縛,很可能會在“認命”的環境中,過一種非常消極的人生。這種“認命”的人,不但自覺到自己事事不如人,而且自願地貶低自己的存在,認為接受別人的同情或是忍受痛苦,就是自己生命的意義,他對生命的意義,以及生活的目的的尋求,已經沒有信心,是一種無所謂主義,只希望滿足食衣住行最根本的需要,也就心滿意足。這種人在某一個角度去看時,算是幸福的,沒有很大的慾望,因而也就沒有特殊的煩惱。

可是,在對命運既不反抗,也不認命,總有第三種可能性。那就是接受已成的事實,但並不把焦點放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用敏捷的心智去發揮自己的長處,哪怕是一點點的長處,而設法利用它,擴大它的功能,使其能補足那些缺陷的部分。

人類是有極限的,沒有一個人十全十美,能在極限中擺脫限制,而看到不完美,縱使缺陷較多,而完美極少,也就是人生擺脫命運的轉折點。

擺脫命運,把命運轉換成使命,是人生改觀的第一步。

存在主義哲學大師雅士貝爾斯,就能夠突破小兒麻痺症的束縛,不但不怨天尤人,而且積極努力,終於唸完醫學,而且專攻小兒麻痺科,幫助了許許多多的患者。他沒有把自己的病痛當做命運,而是把它轉換成使命,去幫助別人擺脫病痛的使命。

由於雅士貝爾斯把自己的命運忘記,想到別人和自己有一樣的困境,而設法挺身而出去救苦救難,這種思想與行為,畢竟使他找到自己的存在。

中國的孔子也是這樣,他沒有抱怨自己所遭受的人生三大悲哀,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而把心思放在拯救文化、拯救道德、拯救社會的事業上,這都是把命運轉換成使命的例子,也都是人生哲學實踐到極致的典範。

現實社會生活中人人生而不平等嗎?

TAG: 命運命定自己人生生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