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童年和解,療愈內在小孩

前一段時間,當紅明星鄭爽代孕又棄子的事情被鬧得沸沸揚揚。她小仙女的形象一落千丈,新華網、人民網等權威新聞媒體公開斥責其行為令人髮指,眾多與其合作過的商家紛紛撤銷了其代言,已上映的電視劇被強制要求下架,未播的電視劇面臨無限期撤檔,她的演藝事業或將從此終止。

鄭爽本人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之前在各大綜藝節目中的名場面被再次曝出,她內心的秘密被越來越多的人窺探。

縱觀這些細節,不難發現鄭爽的內心其實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她的易怒、任性、崩潰、特立獨行、爽言爽語、甚至偶爾的冷漠,都是因為她內心住著一個缺乏愛、陪伴和照顧的孩子。

與童年和解,療愈內在小孩

童年時期,她早早就被父母送往成都學藝,在一個本該有父母陪伴的年紀,她卻是獨自一人度過,這在她的內心留下了巨大的陰影和創傷。

後來雖然父母再次陪伴在她左右,但是那個內心受到創傷的小孩並沒有得到治癒,她的一些反常的行為都是與這些對抗的結果。

那麼,像鄭爽這樣,內心的創傷究竟是怎樣一點一滴形成的,該如何得到治癒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本心理學專著《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基於創傷心理20年的研究,從心理學的角度,針對內在小孩的5大需要、5種情緒、5個價值觀念進行了深入分析,透過向內療愈,重塑強大、自信、內在安穩的自己。

本書的作者施琪嘉,醫學博士,中國首批國家註冊心理督導師。曾留學德國及奧地利,任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席、中國精神系專委會副主席、中國心理諮詢及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等職務,在心理學方面有頗深造詣。

這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書籍,對人的心理引導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與童年和解,療愈內在小孩

1.瞭解自己,從看見內心的小孩開始

內在小孩是每個人內心中的孩子。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這個內在小孩,在剛出生的時候是不分好壞的。

隨著時間的增長,有的內在小孩長成了“上帝”的樣子,有的內在小孩則成了“惡魔”的模樣。這取決於小時候,你的父母是否能夠善待你,你的家庭環境是和諧健康的還是充滿矛盾的,你是否得到足夠的信任、接納,以及足夠的愛。

從不同的家庭環境走出來的孩子,為人處世的做派的確會大相徑庭。

電視劇《父母愛情》中,資本家出身的嬌小姐安傑,卻也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言談舉止得體大方,這都是受到良好家教的結果。雖然父母早逝,卻有一個百般疼愛她的哥哥,有不錯的家庭條件,從小得到良好的教育,培養了其健全的品格。

就算後來身處逆境,被扣上資本家的帽子,人人避而遠之。但是安傑從來沒有因此自卑過,她的內在小孩依舊是健康的,是自信的,她有走出逆境的底氣。

而安傑的小姑子德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鄉下婦女,從小家境貧寒,沒有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言談舉止粗魯無禮。在她剛來到嫂子安傑家裡帶孩子的第一天,安傑的一句“你用錯抹布了”,就讓她極度敏感,以為是對她有成見,自此與嫂子心生嫌隙。

這恰恰說明德花的內心住著一個極度自卑的小孩。小時候的經歷讓她的內在小孩受到了創傷,所以只能以敵意來掩飾內心的自卑。

這就是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如果一個孩子,當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如他所願的時候,他的大腦就會發育得越來越健康。而如何讓內在小孩健康地成長起來呢?信任他、接納他,愛他,給他良好的家庭環境。

與童年和解,療愈內在小孩

2.療愈自己,需要做到這三個步驟

第一步,迴應內在小孩的需要。

施琪嘉在這本書中提到,內在小孩有5大需要,分別是愛、陪伴、誇獎、玩耍和道歉。

而每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大抵是在很小的時候,這些需要沒有得到及時的迴應。父母沒有給予他們關愛和陪伴,很少誇獎他,不和他一起玩耍,也從不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過錯。

缺乏愛的內在小孩,內心的傷痛會轉化為貪婪,有強大的佔有慾。

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會變得孤獨,特別害怕分離。

缺乏誇獎的內在小孩,會變得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好。

缺乏玩耍的內在小孩,會變得無趣,長大後表現為“直男”,只有簡單的情緒。

缺乏道歉的內在小孩,會變得委屈,長久唉聲嘆氣,從而造成身體的疾病。

面對內在小孩的5大需要,父母要做的不僅是看見,更要理解孩子的需要,瞭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確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共情。

嬰兒總是會哭,但只有懂得共情的媽媽知道,每一次哭背後的不同含義。有時候哭是餓了,有時候哭是要撒尿,有時候哭只是想要抱抱……當媽媽能夠準確迴應每一次哭聲所傳遞的資訊時,小孩就再也不哭鬧了。

第二步,釋放被壓抑的情緒。

施琪嘉提到,內在小孩有5種情緒,分別是恐懼感、羞恥感、被拋棄感、空虛感、哀傷感,這些壓抑的情緒,長久停留在內心,需要得到及時的釋放。

有恐懼感的內在小孩常常感到焦慮。具體表現為,小孩的時候常常做夢夢到怪獸,長大了就懼怕死亡。

有羞恥感的內在小孩常常覺得覺得很丟臉。這是因為其在辱罵、羞辱、評判的環境中長大,沒有自信。

有被拋棄感的內在小孩常常很失落。因為父母角色的缺失,難以形成穩定的親密關係。

有空虛感的小孩常常覺得悲觀無助。因為缺少媽媽的陪伴和愛,很少與人交流,造成常識匱乏,整個人也顯得無趣。

有哀傷感的小孩常常流淚。好比嬰兒的哭鬧不止,只是在渴求父母的愛,一個擁抱或者面板接觸就能讓嬰兒立馬停止哭泣。

小孩的情緒化是因為他對這個世界的恐懼。一般來說,情緒不穩定的孩子,情感都比較簡單。所以,我們要理解小孩的情緒,要學會與情緒化的小孩共處。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複雜情感,父母要經常跟孩子在一起,陪孩子玩。其次,讓孩子在關係中成長。可以擁抱孩子、接觸面板,無限包容孩子的憤怒和他的表達方式,在孩子朝你吐口水、辱罵你的時候,一把抱住他,當他的憤怒得以釋放,發現你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敵對之後 ,他就會安靜下來。

第三步,重塑被摧毀的價值觀念。

施琪嘉還提到,內在小孩有5個價值信念,分別是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好、不喜歡、不認同。

對父母來說,不要吝嗇自己的誇獎,讓小孩不再否定自己;不要蔑視孩子,讓小孩不再忽視自己;不要貶低孩子,讓小孩不再攻擊自己。

對我們自己來說,要學會自我釋放,不再壓抑自己;要學習自我認同,不再懷疑自己。

與童年和解,療愈內在小孩

3.自我整合,活出強大、自信、內在安穩的自己

第一,尋找自己的赤子之心。

消除內在的匱乏感,不再執迷於商場購物,不再頻繁進出醫院,以找到被父母愛著的感覺。該工作的時候就努力工作,該休息的時候就徹底放鬆,對明天永遠充滿希望。什麼人最有樂趣?內心充滿希望的人最有樂趣,他努力工作的過程是有意義的,內心是充實的、有價值感的。他的內心也是簡單的、純粹的、富有生命力的。

第二,開發自身未知的優勢。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探索自我的過程也是無可限量的。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你會得到樂趣,會突然有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這種樂趣可能遠遠高於在世俗中得到的一切物質上的樂趣。

如何才算探索到自我呢?當你對某個事物、對自然、對周圍的環境有一種融合的感覺時,可能你就在某一方面大徹大悟了。探索也分向內和向外,向外比如學習跳舞、書法、繪畫等,至於向內,則需要自己慢慢品味,不足以與外人道也。

第三,與自己更好地融為一體。

經常與自己對話,進入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軀體,關注過往的經歷,關注內在的自己,關注自己的夢。做瑜伽、冥想都是不錯的方式。

或者找一面鏡子,可以是父母、老師、朋友、同事等,這個人能夠陪著你、理解你、懂你,照出最好的你自己。

亦或是跟人打交道,在和別人的互相投射和映照中,逐漸認識自己 ,達成統一。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整合之後,我們也就走完了向內療愈的旅程,活出強大、自信、內在安穩的自己。一切曾經的難題似乎都迎刃而解了。

不會再糾結什麼時候給孩子斷奶,不會那麼在意同學的目光,不會侷限在男人和女人被貼上的固有標籤裡,不會拿父母的過失來懲罰伴侶,不會再讓家裡的老人孤孤單單走完下半生,不會再在職場裡處處出洋相……

當你知道飛機的顛簸只是因為碰到了高空的氣流,你就不會再害怕了,因為你瞭解它了。對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小孩,也是如此。

從不瞭解到了解,這個認識的過程就是治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調整自己,識別曾經的創傷,獲得新的生活經驗和新的領悟,變得越來越從容,內在小孩也越來越健康。

母愛的迴歸,任何時候都不晚。

當你讀懂了這本書,那個內心有創傷的小孩,早晚都會得到治癒。

TAG: 小孩內在內心孩子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