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伊利汗國。突厥曾經和中原歷史上第二次盛世時代的隋唐帝國有過長期的“悲歡離合”。在漢人強勢的唐太宗時期,突厥人分為東、西兩部(歐洲漢學家傾向於分為西、北兩部,如何劃分只是技術問題),其中的東突厥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因為內亂不斷而被其屬下其他民族滅亡,其汗室及其主要居民只好向唐朝申請“避難”,後逐步和漢人融合了。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西突厥和唐朝延續了多年的戰爭,但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突厥人和漢人的交往史中,團結合作、互相幫助一直是雙方關係的主流,並且在宗教信仰上也很接近,至少在公元8世紀以前是這樣。西突厥西遷到中亞和今俄羅斯南部以後,依然主要和唐朝發生關係,他們當時一度定都於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古斯斯坦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與伊塞克湖之間的托克馬克市附近)後來唐朝在滅亡了東突汗國以後,全力向西經營,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另外,當地原住民—高加索人種(即白人)商團和城邦制國家,以及歐洲各國和唐朝傳統的貿易要求也是唐朝西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那時,西突厥人受到當地原住民的影響以及原有的漢人影響,主要信奉佛教,不過在文化領域也深受從帕米爾方向北上的吐蕃(藏族的祖先)所帶來的藏傳佛教的影響,並且逐步適應了中亞綠洲的定居生活方式,也深深喜歡上了這片土地。突厥人離開蒙古高原的時候,在語言方面應該是以漢語和突厥語為主。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清楚地看到,東突厥人頡利可汗在兵臨唐朝首都長安城下時,曾經與唐太宗有過精彩而激烈的對話。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兩人無疑沒有透過任何翻譯,並且可以設想,因為唐皇室興起于山西太原,而其周邊一直是漢人和突厥人混居,唐太宗和頡利可汗應該都是用古代中國晉方言區的口音來進行強強對話的。西突厥到達中亞和俄羅斯南部以後,其語言、文化、經濟、社會乃至人種宗教諸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語言上,漢語作為和唐皇朝必然交往的工具,仍然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們還是受到了當地希臘、印度、伊朗語言的影響。在文化上,遊牧民族逐步向定居轉變,因而學習了一些當地的定居居民文化。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在經濟生活上,突厥人開始出現了分化:居於北方草原的部分,仍然堅持其遊牧本性,逐步形成了黃金家族後來遇到的欽察突厥人;在其西南方向,則被稱為土庫曼突厥人,也是以遊牧生活為主,主要活動於今土庫曼共和國和亞塞拜然共和國,以及伊朗共和國的北部一帶;南方是比較習慣於城市生活的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活動的範圍主要集中在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共和國等地)。還有部分突厥人更加向西,他們甚至到達了今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地,本來作為當地王朝的僱傭軍,但後來取而代之,成為一直和伊利汗國進行互相攻擊的物件。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唐朝在太宗時代曾經是中亞或者說亞洲大陸的主人翁,但是他們遇到了強硬的對手,那就是興起於公元6世紀的阿拉伯哈里發帝國。這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用武力方式和伊斯蘭教相結合的辦法,終於消滅了曾經輝煌一時的波斯王國,並且成功讓波斯人改變了幾千年以來的教信仰而依了伊斯蘭教,欽察突厥人、塞爾柱突厥人等也逐步改信了伊斯蘭教。其間,有兩個重要的事件和事實。其一,由於唐朝軍隊主將高仙芝的失誤,或者說由於其“盟軍”葛邏祿人的臨陣脫逃,唐朝在和哈里發朝的恆羅斯會戰中失敗了,從而失去了太宗時代在中亞的宗主國地位。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其二,突厥人日益和當地的高加索人種進行了不斷的融合而具有了一部分白人血統。所以到鐵木真西征到中亞的時候,這裡的突厥人已經和當初遷出蒙古高原的突厥有了顯著的變化,宗教信仰上基本是伊斯蘭化了,人種上則和當地的高加索人種,以及隨著伊斯蘭教而來的阿拉伯哈里發統治的主體民族阿拉伯人進行了大規模的融合。黃金家族的伊利汗國境內,統治階級是蒙古人,而主要的人口構成還是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其中波斯人和突厥人佔有絕對多數地位,所以,旭烈兀及其後代變成穆斯林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伊利汗國所管轄的地域,和其他汗國包括宗主國元帝國有著顯著的不同,汗國的管理方式,也是伊利汗國能夠在一百年後催生出和黃金家族一樣赫赫有名的奧斯曼帝國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元帝國完全採用了漢人的中央集權制管理模式,疆土被分為十四個面積巨大的行省,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所有行省的主要行政官都不是世襲產生,而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按照時下的話來講,這些行政官員都是“職業官員”。元帝國的文化潮流,主要表現為以漢文化為主的“統一意識”根深蒂固的中華文化。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察合臺汗國的主要居民是定居生活的突厥人,他們建設了至今都非常有名的諸如撒馬爾罕、不花刺塔什干等經濟文化中心,也有比較完備的封建管理基礎和行政管理制度欽察汗國境內居民明顯地分為三個層面,一部分是以斯拉夫人為主的、自治形式的若千大小公國,當然主要信奉東正教,另一部分是位於汗國邊緣黑海沿岸等地的希臘人、熱那亞人威尼斯人的商業城邦式實體,還有就是以遊牧生活方式為主的欽察突厥人和土庫曼突厥人等。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而伊利汗國的國民構成就比較複雜了,它在合贊汗開始推進伊斯蘭教化以後,宗教語言逐步趨向於阿拉伯語,汗廷工作語言則是波斯語,政治體制則是遊離於一向關係密切的元帝國漢式官制和波斯傳統官制之間。伊利汗國的疆域管理與其他黃金家族統治地域也有顯著不同:直轄領地主要是亞塞拜然的波斯部分,以及波斯幾乎全部土地,但是其他諸如阿富汗西部、北部、裡海南部以及小亞細亞的東部主要是相對獨立的各個民族政治實體以世襲的方式而存在。

古代史:消失的汗國,伊利汗國的民族成分複雜,給動亂埋下禍根

在小編看來伊利汗國這種管理模式的形成固然有蒙古人居於極其少數地位所決定,但也和黃金家族佔據這塊地域後,基於本民族嚴重缺乏定居居民管理經驗有很大關係。這種鬆散式的管理,在蒙古人處於強勢地位的時候會把所有矛盾都掩蓋了,而一旦汗國的統治能力下降,必然會產生首尾難以相顧的現實問題,從而給汗國帶來滅頂之災。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TAG: 汗國突厥唐朝伊利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