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孩子依賴手機遊戲,實際上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個案背景

小Y,男,14歲,身體健康,學習努力,成績較好,喜歡玩手機遊戲。與父母同住,父親村官,母親在城裡打工,親子間溝通不多,但對小Y要求很嚴格。

心理諮詢:孩子依賴手機遊戲,實際上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

二、個案行為描述:

小Y與兩同伴一道來訪,希望諮詢老師幫助他們戒掉手機遊戲。從小Y的敘述中,諮詢老師瞭解到家長給其較高的學習要求,致使他感覺壓力極大,表現在思維不靈活,測試常發揮欠佳。偶爾放鬆自己時,會產生強烈的內疚和自責感。

第二次小Y來訪,方暴露其解決親子衝突和與某女生關係的人際困擾問題。

三、個案問題研究與分析:

14歲男孩子正處於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不同步的階段,一邊企圖以成人的方式思考和行動,同時又缺乏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和經驗,因而在自我需要與他人要求間難以平衡,也缺乏健康人際交往的方法。小Y來訪述求表面是消除對手機遊戲的依賴行為,隨著諮詢的深入,小Y自己意識到其真實需求是親子關係的修復,以及改變不合理自我防禦機制的欲求。

心理諮詢:孩子依賴手機遊戲,實際上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

四、個案輔導轉化的策略:

由於初三學生有一定的自我分析和認知領悟能力,並且對於學習效果和考上重點高中這個目標很明確,所以主要採用接納承諾療法(ACT)開展諮詢工作。

1、諮詢中多次帶領小Y進行正念練習,幫助其感受專注當下時內心的平靜,體會到當他能夠與自己的各種念頭、情緒和行為不加評判地待在一起時,才明瞭自己內在真實的需要,以及自身所擁有的資源。

第一次來訪時

,諮詢老師帶領小Y三人進行正念呼吸與覺察練習,他們的焦慮情緒有所緩解,並對這個練習的效果感到驚奇,對心理老師和心理諮詢充滿信任,建立起良好的諮詢關係。同時,詢問他們來訪目的,對他們“戒除玩手機遊戲”這一共同的諮詢目標不加評判,而是囑其當想玩遊戲或玩遊戲感到自責時,就自行進行深呼吸。

第二次來訪時

,諮詢老師帶領小Y練習正念傾聽,小Y反饋注意到了自己內在的聲音:玩手機是想要一些什麼,以及不要一些什麼。於是,諮詢老師同小Y探討要或不要的到底是什麼?從而幫助小Y明瞭行為背後的價值。同時也發現,過去的行為無法滿足這些需要。

心理諮詢:孩子依賴手機遊戲,實際上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

第三次來訪時

,諮詢老師帶領小Y進行了平息焦慮的正念練習,幫助小Y進一步緩解焦慮情緒,從而更好地覺察自己的處境,探討有效的行動方向。

第四次來訪時

,諮詢老師再次帶領小Y進行正念呼吸與覺察練習,小Y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手機“成癮”的原因,可求助的家長、老師、同學,自己不怕苦和累,有能力從失敗中走出等優良品質,明確了自己的價值方向和可採取的行動。

2、在ACT中融入認知行為療法技術,幫助小Y領悟不合理認知是帶給他困擾的重要原因,學會理性認知,並透過行動體驗和優化合理認知。

良好的諮訪關係已經建立,小Y說實際上他的問題和另外兩位同學有關係,於是問諮詢師能否讓別的兩位同學也來參與諮詢。諮詢師瞭解了情況,同意來訪者和他同學一起諮詢。

第一次來訪,諮詢老師給三位同學以充分的接納和尊重,讓他們感受到,自己雖然有缺點和不足,但這只是他們行為之一,不代表他們作為人本身的失敗,人是可以透過努力變得更加完美的。讓他們討論他們之間的問題,最後達成諒解,友誼恢復,結束的時候三人開開心心的一起離開諮詢室。

心理諮詢:孩子依賴手機遊戲,實際上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

第二次來訪,諮詢老師同小Y就玩手機遊戲背後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並且透過體驗活動讓小Y意識到玩遊戲的合理的成分。

小Y說,辛苦了一週,玩手機遊戲是為了放鬆,這是自己應有的權利(父母不能剝奪)。

同時,從遊戲中勝出有一種成就感,這是現實中難得有的體驗;平時被老師框的沒了自由,遊戲中我能做自己的主;同遊戲玩伴有更多的話題,比賽中的人很酷,會有許多粉絲追隨,想成為榜樣,感到很得意。還有,放鬆之後有利進一步學習。小Y坦言,當他玩遊戲時,父親會責怪說“你玩遊戲時別人都在學習,怎麼能超過同學!”,致使其情緒低落,對父母滿是抱怨。同時,又認為父親的說法有些道理,自己應該把時間花在學習上,玩遊戲時內心是糾結的,所以才想讓老師幫助自己不去玩遊戲。小Y意識到,原來自己玩遊戲也是有積極意義的:放鬆自己以利更好地學習;獲得他人尊重;擁有好的玩伴等。

第三次來訪,諮詢老師讓小Y雙手平伸,用手臂托起厚厚的三本書,直到手臂痠痛再承擔不起書的重量而放下,記下託書的時長;再次讓小Y用手臂托起書來,這次是託兩分鐘休息十秒鐘,再託兩分鐘休息十秒,然後問小Y這樣做自己可以託書總計多少時間。小Y從內心感悟到勞逸結合的科學性,從而完全接納玩手機遊戲這一行為。然後小Y主動提出,父親反對他玩遊戲怎麼辦?玩遊戲的確費時間,而且對視力不好,自覺開始思考解決矛盾的辦法。

第四次來訪,小Y反饋,玩手機遊戲的另一個原因,是週末回家時,父母打麻將的打麻將、看電視的看電視,很少與自己溝通,玩遊戲可能也是為了驅走孤獨感。這次諮詢,小Y找到了達到放鬆、緩解孤獨感、健康積極的,同時不再玩手機遊戲的許多方法:散步、聽歌、打球、與媽媽一起看電視等,偶爾玩手機遊戲,不超過半小時等。

心理諮詢:孩子依賴手機遊戲,實際上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

最後一次來訪,小Y談到“被早戀”帶給自己的煩惱。

明確他們雙方都認為現在不考慮此事,會專注在學習上,但同學中謠傳他倆在“談朋友”,而且有第三者插足(男生),那個女生卻以為是小Y自己說出去的,造成三方誤會。透過探討,小Y認識到,他不可能改變他人的看法和行為,但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動。諮詢老師透過故事,幫助小Y感悟到謠言會隨時間消失,不關注消失快。同時,意識到將專注點和行動放在實現自己的價值上,才是理智和有效的抉擇。

五、個案研究成果:

此案例啟示,個案最初的來訪動機也許並非真實的動機;帶著症狀去追求價值,採取積極的行動,才是幫助個案獲得自信,更快解決心理問題的取向。

透過五次諮詢,小Y的心理問題獲得較為理想的解決。

六、個案輔導後的反思:

這個案例屬於一般心理問題,個案也並沒有“成癮”,但其產生的心理困擾卻帶有普遍性:價值衝突、親子關係、思維模式等。而許多不健康的“關係”卻不是短期可以改善的,這時,消除症狀本身不如讓個案帶著症狀去實現其價值,在採取行動的過程中,有些症狀卻可自己減少或消除(如看到小Y行動的改變,父母對其多了表揚和肯定)。人無完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心理諮詢:孩子依賴手機遊戲,實際上是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

TAG: 諮詢來訪玩遊戲手機遊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