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與成長》:跟著心理學大咖榮格學習自我療愈,成長不是夢

文/可藍

《自愈與成長》:跟著心理學大咖榮格學習自我療愈,成長不是夢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

在心理學界,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弗洛伊德、阿德勒被稱為心理學界的三大巨頭。榮格還曾經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只是後來他們因為理念不合,分道揚鑣了。

與弗洛伊德決裂後,榮格遭遇了中年危機。他也從這個危機中,一步步療愈自己,一步步建立了自己在精神分析方面的理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榮格的中年危機反倒促進了榮格的成長。

在這個時期,他勇於認識真實的自己、面對自己、分析自己。

他也在這個過程中,成就了自己,發展了自己的“自性化”,讓自己的人生趨於圓滿。

可見,危機或苦難從來都是我們人生的鍊金石。

在《榮格的生命故事:自愈與成長》這本書中,心理學博士李孟潮透過榮格的30個夢來為我們講述榮格的療愈與成長之路。

《自愈與成長》:跟著心理學大咖榮格學習自我療愈,成長不是夢

| 01

苦難,是人生的鍊金石

著名的企業家

稻盛和夫曾說:正是人生的苦難磨鍊了我們的靈魂,提升我們的人格。他把苦難看作考驗、看作機會。

的確是的,苦難是我們人生的鍊金石。那些偉大的人們,大都歷經了許多的苦難。榮格也不例外。

1875年,榮格出生於瑞士一個小村莊。

榮格年幼時,父母婚姻就破裂了,他母親還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原生家庭不幸的榮格,幼年時還曾被性騷擾,也曾經歷過學渣恐懼。他是如何超越苦難、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實現自我療愈和成長的呢?

榮格曾說:向外看是夢中人,向內看的是清醒者。

這句話提醒我們,自我療愈需要我們不斷自我覺察和反思,真實地去了解和看見自己、接受自己。

臺灣暢銷書作家張德芬也曾一度患抑鬱症,在最難的那些日子裡,她也是到處上身心靈的課程,積極用各種方法對抗抑鬱,進行自我療愈,最終才成就了現在的她。

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勇敢面對自己的黑暗面以及由邪惡和弱點交織而成的潛意識。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說:“當你被生活逼得無路可退時,即是重新燃起希望的開始。”

當我們在危機或苦難中,積極地向內看,把苦難當成是圓滿人生的試金石,不斷鼓勵自己,終將能收穫一個全新的自己。

《自愈與成長》:跟著心理學大咖榮格學習自我療愈,成長不是夢

| 02 超越苦難,發展自己的“自性化”

“自性化”這個詞貫穿著榮格的中晚年時期。那麼,什麼是“自性化”呢?

“自性化”是榮格派治療的目標,

是指一個人最終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完整但又不同於他人的人。

自性化意味著小我與大我相結合的過程,意味著人格的完善與發展,也意味著實現自己的獨特性。

榮格主要透過分析自己的夢、繪畫曼陀羅、找尋原型等方式來療愈自己。在自我成長的同時,他也發展了自己的“自性化”。

本書作者李孟潮也提到,榮格也透過寫日記來療愈自己。榮格著名的《紅書》的原型,就是一本榮格的療愈日記。他在這本日記中,記錄了自己的夢境,以及他對夢的分析。這些分析讓榮格對自己的潛意識有了更深的認識,也促進了他建構精神分析方面的理論。

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想如榮格一樣透過夢境分析自己的潛意識,我們可能需要藉助專業人士的幫助。

或者,我們也可以透過寫療愈日記來療愈自己。我們在日記中記下自己的心情與感悟、思考與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同時根據自己的意願,去調整和改變自己,最終方能超越苦難,獲得成長,實現自性圓滿。

《自愈與成長》:跟著心理學大咖榮格學習自我療愈,成長不是夢

| 寫在最後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裡,作為心理醫生的蒼鷺就曾給蛤蟆建議,他說:相比責怪他人,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是個人成長的關鍵。

當我們為自己負責、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和挑戰,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精進自己,

進而達到自我實現。

詩人泰戈爾曾說:我們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一束光,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願我們都能學習到榮格自我療愈的方法,超越苦難,重獲新生,成為一個自性圓滿的人。

——THE END——

本文首發於

可藍的書房

,為作者可藍原創,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TAG: 榮格自己自性苦難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