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塔門”(ID:DT-Tamen)

作 者 | 張倍笛

編 輯 | 王朝靖

題 圖 | ins @yuvalrob

插 圖 | ins @yuvalrob

如果一段親密關係中,不存在性,會是什麼樣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提出過著名的愛情三角定律,在他看來愛情有三大必備構造元素:激情、親密和承諾,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愛情。而激情,在這裡指的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

但是,羅伯特·斯滕伯格提出這個定律是在1986年,當時的他肯定不知道,在35年後的世界,越來越多年輕人已經沒有心思過性生活了。

這並不是我們在危言聳聽,潘綏銘教授在《2000-2015年中國人的“全性”(Sexuality)》這篇報告中提到:從2000年到2015年,18歲到29歲已婚或同居的中國年輕人裡,男性每月性交少於一次的比例從7。6%上升到10。2%。女性則從3。1%上漲到14。3%;

而男性中沒有“性趣”的比例,從4。8%上升到12。1%。女性則從12。8%上漲到27。3%。

這個數字可能還有些保守了,因為在另一份岡本和騰訊新聞聯合釋出的《2019中國年輕人性現狀報告》中,有40。7%的年輕人表示沒有性生活。還有六成的職場青年男女表示因為面臨的工作壓力太大,自己已經“性趣全無”了。

“床事成本過高、工作負擔大、生活節奏快、朝九晚五交際圈固定、沉溺學習/遊戲、習慣性一個人、娛樂遊戲和色情影視的快感替代、性器官厭惡、性癖好配對率低下、LGBTQIA 自我認知增多”等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性活動。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在塔門今年十月的《2021中國青年愛情觀大調查》2624個樣本中,有4。5%的人曾經經歷過無性的戀愛/婚姻。也就是說,每22個年輕人中,就有1個經歷過無性的親密關係。

性在親密關係裡的重要程度非常高,但關係中被性困擾的人也從來不少。在交往初期,擔心對方只想要性而不是真誠交往,交往後無法接受男女友的性行為是跟其他人發生的,恐懼、自責自己對除了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性衝動,擔心性期待不同步會影響關係。

性很大地影響了親密關係。一個問題是,人和人之間有可能撇開性進行親密關係嗎?沒有性的愛情可以更純粹更順暢嗎?

這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群體:無性戀者(Asexual)。

不同於LGBT,無性戀的定義要廣泛得多。學界通常會認為無性戀是“不受到性吸引,或是對性行為缺乏興趣。只想投入純粹的浪漫關係”。但有些無性戀會感受到性吸引,只是對於性行為不感興趣,另外也有些無性戀者喜歡一些親密而非性的肢體動作,如:擁抱、接吻、牽手。無性戀是否“跟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一樣是一種性取向、或者是“性取向不存在”仍然有爭議。最著名的無性戀網站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認為:“並沒有一個像石蕊試紙一樣的東西能夠直接確定一個人是否為無性戀。無性戀就像其他的性向認同一樣 — 它的核心概念只是一個人們用來尋找自我的詞。如果有人覺得無性戀這個詞很適合用來表達他們自己,我們十分鼓勵他們去使用這個詞彙。”

也就是說,它既可以是一種自己的客觀身份描述,也可以是自己的身份認同。

在塔門的調查中,即便大多數人(65。9%)不能接受一段關係裡沒有性生活。但也有超過十分之一(11。5%)的人“有機會的話,想主動嘗試”無性戀愛/婚姻。五分之一(20。9%)的人表示“如果對方提出想無性戀愛/婚姻,我願意接受”。

這可能意味著,不只是“天生就對性不感興趣”的人會想要擁有“沒有性,只有純粹的親密關係”,在如今的年輕人中,也有許多人在試著思考:撇開性的親密關係,是不是能成為一種可持續的“新關係”。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在中國,想要愛情但不想要性的人可能超過1300萬

加拿大布魯克大學副教授博蓋特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無性戀者在世界人口中可佔到1%的比例。按照這個比例推算,中國保守估計有1300萬以上的無性戀。

大多數人對於這個群體都比較陌生。

日本NHK拍過一個關於無性戀者紀錄片《戀愛圈外~探訪無性戀者的內心》,22歲的日本大學生中村健就坦誠地說自己完全不懂戀愛這回事,青春期男生的躁動與情竇初開的興奮也完全沒有。

這一點,對在中國的林書同樣成立。在採訪的過程中,他跟我們這樣說明“沒有性吸引力”對於他的影響: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林書 男 27歲

打個比方,性這件事對於我來說就跟普通人不喜歡某種蔬菜一樣,因為我不喜歡,所以平時我不會去碰它。但是如果你父母說這個東西對身體特別特別好,你硬著頭皮也是能吃下去的,因為你只是不喜歡,不是對它過敏。”

“同理,我只是對性無感,不是沒法做愛。當然,無性戀者之間也有很多不同,有些人出於心理原因,完全無法接受與他人親密。”

十五六歲的時候,宿舍裡的人一起偷偷看色情片,當時的我一點性奮的感覺都沒有,身體也沒有反應。後來我懷疑自己是同性戀,但是我發現我對男人也沒有任何心動的感覺,比起男性,我更能欣賞女性的美一點。青春期的我一直接受不了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怪物。

不僅害怕,還非常非常孤獨。明明我對父母之間的親情,對朋友之間的友情都能正常感覺到,偏偏就是沒法感覺到愛情的衝動。

我依然想找個人結婚,希望能找一個讓我覺得安心,能一直陪著我身邊的女孩子。

對無性戀群體來說,他們只是對於性不熱衷,不代表他們不理解感情。對一些人來說,在認清自己是無性戀群體的過程中,他們遇到的心裡掙扎往往會讓他們更加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因為沒有性,他們會尋求更多向伴侶傳達愛意的方式。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沒有性的親密關係是什麼樣子的?

在NHK的紀錄片中,中村健和一個佑奈的女生進行著“難以去形容的一段關係”。他們會一起逛街,一起去打卡一家好吃的餐廳,會相視一笑,就跟你在路上看到的普通情侶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他和她都是無性戀者,他們不會有對彼此身體的慾望。

在影片網站中,有彈幕這樣說道:這兩個人看起來就跟閨蜜一樣。但也有另外一種聲音:女生過著同妻一樣的日子。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林書 男 27歲

但我在面對和別人建立愛情關係,的確會因為別人間的親密關係的認知不同感到煩惱和痛苦。

我曾經和一個很溫柔的女生交往過,我們做了情侶之間應該做的所有事,除了上床。交往一年的時候,她問我,是不是她對我來說沒有吸引力,要不然為什麼兩個人一直沒做到最後一步。

我坦誠地跟她說了自己的情況,然後跟她道了歉,因為我覺得我的行為害她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在兩週年的時候,我們和平分手了。因為她覺得自己很累,像是個同妻。

對於我來說,友情和愛情的區別還蠻明顯的:友情是兩個人能在某個領域聊到一塊或者有相同的愛好就行,愛情是願意為她改變,為她妥協,兩個人能長長久久地在一起。

年齡越大,越想找個能理解我的人好好過日子。我要的就是那種老夫老妻的日子,要是能一步就走到那一步就好了。同時又覺得不現實,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性是愛情關係中不能省略的一步。

這是無性戀群體在建立親密關係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因為兩個人之間沒有性慾的產生,這就導致是男是女變得沒有那麼重要,性別之間的界線變得曖昧,同時也模糊了戀人和朋友之間的界線。

對於這點,來自一座二線城市的珍珠對此深有體會。珍珠是一名26歲的無性戀女性,和林舒不同,她選擇了一條更難走的路——和一名女同性戀結成了伴侶。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珍珠 女 26歲

因為我基本上沒有性慾,所以對於我來說男生女生都無所謂。我上大學的時候跟男生交往過,當時為了逃避性生活找了很多很多理由,我們的關係肉眼可見的越來越差。我在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正常的男性在長期性生活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真的會變得暴躁。

女生相對來說就溫和很多,女同之間的性生活其實和自慰差別不大。

因為沒有荷爾蒙的催化,我總覺得我們之間的情感很難升溫

我經常會懷疑,我和現在的女朋友之間真的是因為愛在一起的嗎?我是在她的追求下在一起的,但我對她的感情,似乎和一般意義上的閨蜜沒有什麼區別。我對她沒有身體上的渴望,我對她的情感和她對我的感情溫差實在是有點大。

而且實話實說,和女生在一起,雖然現在是挺放鬆的。但是未來肯定會面臨很多的困難。我很怕我堅持不下去

無性的親密關係,似乎比起普通的戀愛更如履薄冰一點。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現在的愛情裡,性被焦慮得更多,而慾望也被高估了

當我們談及性時,常常不是變得虛偽就是淪為惡俗。性無疑仍然在絕大多數的親密關係中佔據重要的位置,但我們對性的看法又是一個除了本能驅動之外,被文化塑造出來的觀念。

在對「忠誠」高度介意的如今,在親密關係裡,“性”不僅不再簡簡單單就是一種給人帶來愉悅的活動,而且比以往增加了更多的擔憂。

在一部分人看來,如果兩個人都沒有性方面的需求,在忠誠度上面勢必要比在慾海沉浮的男男女女要高得多。“如果雙方都不需要性的話,應該就不會出軌了吧?”

這似乎契合了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提出來的“純粹關係”理論。吉登斯認為在人們在戀情、婚姻等親密關係中,存在著一種純粹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形成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雙方在建立關係時,人們只是因為可以從與另一個人的緊密聯絡中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就像在我們的採訪和NHK的紀錄片中,無性戀雖然不會有性,但他們都很喜歡“陪伴”這個詞。“陪伴”對於非獨身主義無性戀群體來說是開啟一段親密關係的關鍵詞,只要能一直在一起就足夠了。

這和塔門的愛情觀調查的結果非常一致。在30個描述愛情的詞裡,超過八成的人會用“陪伴”來形容愛情。其次是“信任”(76.8%)和“責任”(72.3%)。而“慾望”排在第十五位。

剔除了性的愛情,會變得更好嗎?

參考資料:

1。 蔣紅群《愛撫倫理學一一從齊格蒙特 ·鮑曼對愛的關係的闡釋考察其倫理思想》

2。 安東尼·吉登斯 《親密關係的變革》

3。 利維坦《究竟什什麼是無性戀》

4。

翟學偉《愛情與姻緣:兩種親密關係的模式比較》

TAG: 無性親密關係愛情戀者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