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應展現積極向上的女性形象

【影視銳評】

近年來,影視劇的女性形象在獲得越來越多關注的同時,也頻頻引發爭議。一些作品本應在創作題旨上追求對女性群體境遇的真實呈現,卻為了提高話題度,過度聚焦甚至扭曲女性關於家庭、職場、婚戀等方面的非正常狀態,並在塑造女性形象時過多地使用美顏濾鏡風,極容易引發螢幕前觀眾的心理焦慮,激化負面情緒。若要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必須對當下影視作品在女性形象塑造和話語闡述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剖析指導。

懸浮於生活的藝術形象是影視創作在女性人物塑造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消費主義的裹挾和商業邏輯的影響下,某些創作者出於對物質慾望的迎合傾向與偏離現實的主觀視角,著重表現女性角色的收入水平、消費習慣,以達到推崇身份認同的目的。如“北漂”女孩動輒住豪宅、普通大學生出入高檔餐廳,既忽視了典型環境與人物性格、社會關係的匹配,又讓角色的困境和壓力湮沒在華麗的場景之中。這種背離了“說百姓話、講百姓事”的內容,導致劇作反映的普通女性生活情感狀態的訴求很難獲得大眾認可。

很多劇集致力於反映女性在面對工作生活考驗時的抉擇與成長,進而凸顯女性獨立意識。然而,一些創作者將奮鬥的複雜歷程簡化成同質化的套路。一次次缺乏戲劇性的偶遇、一個個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的方案、一個個輕描淡寫就得以解決的難題,女主角實現進階的條件與其說是靠“能力”不如說是憑“運氣”,根本無法看出其對生活的理解。

還有部分劇作對女性形象的塑造過於單一,在審美層面給受眾製造“容貌焦慮”。近年來,青春偶像劇流行,濃妝豔抹成為此類作品的審美標配。一些作品打著“顏值即正義”的旗號,在挑選演員時只看“皮相”不看“演技”,在畫面呈現上一味地虛焦柔化。片方還在社交平臺營銷“A4腰”“漫畫腿”“少女感”等概念,給觀眾灌輸諸如“白幼瘦才是女性該有的模樣”之類錯誤的理念,使作品陷入物化女性的窪地,也令觀眾產生自我否定甚至懷疑人生的情緒。

影視劇對女性成長經驗的書寫和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本應讓觀眾獲得審美愉悅和人生啟悟。然而,隨著用話題營銷提高關注度,吸引流量,成為影視劇走向市場繞不開的環節,部分創作者為了製造話題,隨意肢解文字的敘事結構,一味地透過腹黑的職場算計、攀比的消費觀念、畸形的原生家庭等“生活碎片”製造負面情緒。這種脫離現實的處理方法直接造成了戲劇衝突與人格鍛造的失衡,使觀眾疲於搞清楚作品中勾心鬥角的社會關係和此消彼長的矛盾衝突,而看不到一個正常女性成長蛻變的完整軌跡和成熟女性形象應有的人物弧光,更遑論受到精神鼓舞和價值引領。

在各類媒體話題交織的輿論環境下,創作者並不缺乏捕捉女性關心的社會熱點的技巧,而是缺乏在故事講述層面提出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從創作源頭處避免製造焦慮,應在典型化與型別化的交融中打磨至真、至善、至美的女性形象。影視創作是將日常經驗昇華到藝術高度的典型化過程。動人的女性形象不應該是單一的、雷同的,而是個性的、多元的,應充分汲取生活底蘊、煥發心靈之美,讓觀眾獲得“見賢思齊”的共鳴。好的女性題材故事應起到“為世用”的功旨,從女性日常的小切口入手,反映時代的大主題和人生的大道理,為處於困境迷茫中的女性觀眾帶來生活啟迪、道德引導和行為指南。比如,《理想之城》從女建築造價師蘇筱在工作與生活中一路披荊斬棘的經歷,彰顯出新時代女性不屈不撓和堅毅果斷的美好品質;《我在他鄉挺好的》透過四位各有特點的青年女性微縮了“都市異鄉人”這一現實生活中的廣大群體,將女性之間的相互扶持和共同奮鬥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影視作品應以怎樣的審美觀展現東方女性獨特的氣質韻味?我國傳統美學講求的“造乎自然”是可取之道。就是經過藝術創造重回生活本身,擯除對女性身體的過多評判和展示,使對人物的審視迴歸到人性的層面,才能達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效果,轉而挖掘並激發女性在扮演不同角色時的精神力量。近年的一些優秀劇集作品作出了較好示範,如《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萍、《山海情》中的李水花等,她們以熨帖的裝扮契合時代背景,在質樸中不失柔美,在平凡中彰顯崇高。這些形象深入人心啟示我們:“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感比“工業糖精”催化的爽感更能賦予人們心靈的愉悅。

由此可見,影視劇講好女性故事,尤應洞觀滿目繁華背後的人性光輝,揭示利鎖名韁下的質樸情感。創作者唯有肩負起建構新時代審美文化生態的使命,不盲目追求話題熱度與粉絲流量,不單純依靠“貼標籤”“立人設”來定義角色,努力塑造一批充滿奮進信心、溫暖力量、獨立意識的優質女性形象,才能真正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李百曉,系山東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AG: 女性形象觀眾創作者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