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最近發現自己總是陷入一種奇怪的現象裡,而越思考越發現,類似的現象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

“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這個現象呢,叫做“知識的詛咒”。

它是一個心理學名字,描述的是類似“我都已經說的這麼清楚了,為什麼你還不理解”、“我都說了這麼多遍了,為什麼你還不明白”這樣的狀況。

我想,這兩句總能聽到的話要比那個極具神秘學意味的名詞更能引發一些共鳴,那不介意的話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在之前看到過一支短影片,內容是一位母親在輔導自家孩子寫作業,輔導的內容是減法。

影片中那位母親說:“個位不夠減的時候,可以向十位借一位,然後就能減了”。女兒聽了之後則一臉天真地問:“如果它不願意借呢”。

這句話說完,影片就開始晃悠了,接著傳來的是這位母親極致壓力的聲音:“今天它願意借得借,不願意借也得借。”

雖然沒有罵孩子,但是也能從晃動的畫面與極致壓抑的聲音中感受到母親的驚訝、不解與惱怒。

母親在這個社會上已經生活了三十年左右,早已經被人類文化中的條條框框給馴化了,所以,當她遇到“做減法個位不夠減”這個問題時,會直接想到“我現在需要向十位借一位”,並且也會認為“這就是客觀規律,這就應該遵守”;

同時,因為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更多的是在跟同齡人、成人打交道,他們也都經過了社會長時間的馴化,所以,只要母親提及“涉及減法”的問題,與她打交道的人會自然計算出結果,不必要她再去教對方“你要從十位借一位”、不必要先有“我得借一位”的思考,就能產生機械化的運算,這樣的經歷再次強化了“減法就只能這樣做”的認知;

孩子尚未經歷“社會的馴化”與“機械化”,所以在他的認知中“個位不夠減”這個問題,並不是只對應著“向十位借一位”、“十位向個位借一位”也不是那麼的理所應當。於是便有了那“天真一問”。

而母親面對這“天真一問”,實際上面對的是“習慣的生活被打破”、“慣性的認知被打破”、“內化了的對與錯遭遇挑戰”,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的情緒。

這便是為什麼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總能被氣得頭疼的原因。

“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在父母眼中,他們認為“我已經講了這麼多次了,你應該能明白了”,這預設了“講這麼多次,換別人早就明白了”的刻板印象與經驗,但忽略了“孩子不是自己平時接觸的成年人,他的認知能力還非常的低”;

在父母眼中,“我都已經講的這麼細緻了,你應該聽明白了”,但這份細緻如果是對同齡人講,同齡人多半是能夠理解的,可對於孩子來說“我們認為的‘細緻’,往往是帶有抽象部分的、往往也有一些細節上的省略,而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等,還不足以支撐他理解過分抽象的東西、自動填補我們省略的部分”;

然後,期待的“孩子聽明白了”、“立刻就有所改正”等結果並沒有出現;

接著我們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可我們又反覆思考、反覆檢查,得出“我這樣說真的已經特別特別細緻”、“我想要表達的結論已經非常清楚的表達”等結果,這不僅加深了懷疑,也讓我們把懷疑的目標放到了孩子與他人身上,而這種“我認為我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但實際上對方並未完全明白或者並不明白,然後我又想不清楚‘為什麼對方沒明白’”的狀況,就叫“知識的詛咒”。

“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而類似的情況還有:

“我之前跟你說得那麼清楚,怎麼還做成這樣,難道這麼簡單的事兒你都做不好嗎”;

女朋友說“給我帶杯奶茶”,可當你帶著奶茶回來的時候,她卻問你:“小蛋糕你沒買嗎,怎麼就帶了奶茶”……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活在自己的習慣中

當我們與他人交流的時候,會機械化的使用自己的表達習慣與表達方式、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去陳述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當我們站在自己的習慣中去看自己表達的內容時不會察覺出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的習慣與他人的習慣往往是不同的。

活在自己的認知中

交流並不是單純的言語交流、情緒交流,更是人與人之間認知的交流。在文化統一的大背景下,我們說“橘子”,沒人會想到“蘋果”,可對於缺乏相應認知與經歷的人來說,我們陳述的東西,對方可能連“那是什麼”都不知道;而在細節方面,我們為某樣東西貼上標籤的同時,他人也給它貼了標籤,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標籤理解,卻未曾在表達自己的時候考慮到他人標籤的不同。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雖然我們也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可在現實生活中又鮮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把這句話納入參考資訊的範疇,並且還不自覺地活在“我就是對的”、“你就應該聽我的”、“我就要你聽我的”、“你有不同意見,不僅是你不對,還是你有毛病”等狀態裡,一邊希望能獲得理解,一邊又不去主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這聽起來還是蠻頭疼的,不是麼?

而如果想要改變以上狀況,那可能需要考慮以下轉變:

1、 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除了關注自己的想法,也適度進行換位思考;

2、 不要活在自己的表達習慣裡,要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認知習慣去選擇“對方能聽懂的”、“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和內容;

3、 善用貼合實際的例子,講話儘量不要形而上;

4、 面對確實不懂、不理解、第一次接觸的人,儘可能地把每個細節都講清楚,這看似辛苦,但卻會為隨後減少麻煩;

5、 必要的時候,可以利用圖片、思維導圖等增加說服力;

6、 豐富閱讀和自己的經歷,進而更好的表達自己等。

“跟你說了那麼多遍,為什麼還不會?”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TAG: 認知表達自己習慣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