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遠離這種“心理”,否則你會活得很累,而且很難快樂

希望你遠離這種“心理”,否則你會活得很累,而且很難快樂

先來看一看,你做人做事有沒有以下這些特徵:

一旦覺得自己做不好或做不來,就不願意去冒險,生怕任何細微的瑕疵都會打擊到自己的自信心。

固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當中,不願意嘗試新的東西,因為只有待在舒適區裡,自己才能夠表現得“完美無瑕”。

經常害怕自己遭遇失敗,而神經緊張得連一般的工作都做不好,從而讓自己承受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

對自己諸多苛求,總是以最好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卻又生怕自己沒有能力達到;總是對別人吹毛求疵,希望對方各方面都完美,導致不知道怎麼和那些“普通人”打交道。

看到這些特徵,你認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呢?

是的,這就是“完美主義者”。那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嗎?

先不要急著否定,說不定在某些時候,在某些地方,你不知不覺地就成為這樣一個“完美主義者”。

如果你不確定,就先來弄清楚什麼是“完美主義者”。

希望你遠離這種“心理”,否則你會活得很累,而且很難快樂

什麼是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是對自己或者對別人所提出要求的一種態度。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心理傾向和需求。但正常來說,這種追求只是屬於一種“自我激勵”或者“自我超越”的動力源泉,從而讓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而已。

但是,

“完美主義者”就不僅如此了,對任何事情都堅持那些“不切實際的完美”的目標,從不結合自身的能力、環境的條件,以及他人需要等不同情況進行考量。

只是一味地要求完美無缺。自己做不好,就責怪自己,貶低自己;別人做不好,就嘲笑別人,呵責別人,每天都在巨大的情緒起伏中度過。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做中學老師的,就是這樣一個“完美主義”的人。

剛入職的時候,很多時候都輪不到自己去做,但她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留給別人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不屬於自己責任的事,都包攬去做。

諸如學校公眾號宣傳文案稿子的撰寫,教案PPT的製作等,無不在告訴別人:她是一個很優秀的能人。

確實,她的能力真的很優秀,不僅教學方式讓學生很喜歡,而且教學質量也很高,其他的老師都對她讚歎有加,才二十歲出頭,本領就這麼高強了。

既然這麼有能力,於是學校有什麼事情,都交給她去做,學校的公開課每個老師都推薦她去上,學校的藝術展讓她負責做監場和做主持人,甚至還派去其他學校做指導。

為了維持自己完美的一面,每件事她都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去完成,一旦覺得自己做不好,就茶飯不思。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好。

後來,有一段時間她吃什麼都嘔吐出來,肚子疼得不得了,實在無法工作,於是去醫院檢查,居然得了“胃穿孔”。

這是真事。

希望你遠離這種“心理”,否則你會活得很累,而且很難快樂

當時我就勸她,不要這麼苛求自己了!

有時候我們人啊,不僅要接受自己的厲害,而且還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就好比我寫文章,業餘時間在網上寫了幾年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認真去寫,但有時候有些文章怎麼努力都寫得不夠別人好,沒有別人的閱讀量大,我也沒辦法。

我就是這樣的“不完美”,正因為這種不完美,才促使我不斷學習,慢慢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已。

而不是用不切實際的方式,去強求自己把任何事都做得完美,一旦做得不完美,就痛恨自己的無能,就怨恨別人,讓自己的情緒大起大落。

過度完美主義的人,除了會因為苛責自己和別人而導致情緒不好之外,還很容易因為所定的目標過高,又怕無法完成所帶來的不完美感,從而導致自己做什麼都思前想後、畏首畏尾的感覺。

這就會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了。

希望你遠離這種“心理”,否則你會活得很累,而且很難快樂

完美主義的“害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完美主義”是對完美的一種極端要求。

那種傾向於自我完善、健康地追求完美,並且儘自己的努力達到高標準,從而體驗到快樂的人,並不是完美主義者。因為這些人失敗了,只會一笑置之,然後下一次再去挑戰。

正如你給自己定一個“賺大錢”的目標,正常的人努力過後都無法賺到大錢,儘管會失望,但也知道自己是“貪心不足蛇吞象”而已。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修正好目標的方向後,又繼續出發了。

完美主義者不是這樣,他們把個人的理想標準和道德標準都得非常高,完全不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衡量的,而且明顯帶有一種強迫的傾向,要求自己去做那些很難做到的事情。

一旦做不到,就各種自我懷疑,各種意志消沉,最終否定了自己。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也就是說,完美主義者表面看來是非常自負,其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是非常自卑。總是希望不斷透過對完美結果追求的反饋,來證明自己的“能耐”。

他們很少會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關注自己的缺點,而且總是不會感到知足,甚少去肯定自己。而這些特徵,都只是做事上的表現。

在人際交往上,完美主義者為了維護自己“光鮮亮麗”的完美形象,他們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會表現得非常小心謹慎。

他們不僅不喜歡別人對他們開玩笑,而且也不喜歡開別人的玩笑,因為這種行為,會損害到他們“偉光正”的形象。

跟別人聊天,很少會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會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他們會給自己制定很多“條條框框”,以完美的準備去要求自己。生怕一句不恰當的玩笑,一句不得體的搭話,就讓自己“顏面掃地”。

相反,那些在社交活動中放得很快的人,就很少關注自己的顏面。

不是說他們不在乎自己的形象,而是他們對於自身形象的塑造,不是那種“完美無缺”的樣子,而是隻要做好一些基本的禮儀準則,懂得尊重別人,不說一些低俗的話語,那麼其他的行為就隨意一點吧!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完美主義者的自我要求與他們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恰恰成反比。開始的時候,他們擔心失敗而輾轉不安,導致自己遲遲不去行動,總是在等待“完美”的機會和日子。

可是一旦遭遇失敗了,他們就會異常焦慮、沮喪和壓抑,想盡快從失敗的境況中逃避,卻從不懂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免失敗後被人知道的尷尬。

可以說,這種心理傾向,導致自己每時每刻都活得很累,很難感受到外界帶給自己的快樂,從而引發各種心理疾病。

那怎麼改變這種心理呢?

希望你遠離這種“心理”,否則你會活得很累,而且很難快樂

消除你身上的“完美主義者”

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他們這種心理很大程度上是跟自己在童年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有關。

父母在任何時候都貶低他們,而從不加以讚美,導致他們從小就在心裡留下一個思想傾向:一旦做的事情不符合外界的某些要求,就是不好的,就會受到懲罰的。

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自我挑剔和自我苛責的習慣。

想要改變這種可怕的性格,就需要給自己重新樹立評價自己的標準,改掉原來那種完美的、苛刻的、傾向於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高標準。

而是用一種更為合理、更為寬容、更為積極的標準去激勵自己、鞭策自己。

那怎麼做呢?以下分享四個“處方”:

希望你遠離這種“心理”,否則你會活得很累,而且很難快樂

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相信你肯定會認同一個事實: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都是完美的。即便如“錢”這麼厲害和受歡迎的東西,也一樣解決不了世界上的所有難題。

所以,

盲目追求一個虛幻的“完美感”,只會徒勞無功的。任何事情,只要符合我們當前的情況,就已經足夠了。

例如你想成為明星,賺到很多錢,但你的外表缺乏明星的氣質,那麼你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調整角度,從其他方向努力提升自己。

而不是執著自己的外貌,讓自己陷入無法成為明星的消沉情緒當中。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才會獲得“第二次生命”。

二,正確認識自我;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認知你自己”。我一直以來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這麼一句話就被稱為“名言”,太兒戲了吧!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才慢慢發現,認識自己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一個開著豪車的女人,穿得光鮮亮麗,但闖紅燈後跟交警胡攪蠻纏,她認識自己嗎?她不認知自己,她只覺得自己開著豪車很厲害而已。

一個有權勢的人,仗著自己的權力,不斷吸取別人的錢財,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不滿,最終讓他鋃鐺入獄。他認識自己嗎?他不認識自己,他只是覺得自己有權勢很厲害而已。

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會知道自己的缺點,會知道自己的品性、能力、興趣愛好等,然後就會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從而讓自己遠離是非。

一個人明知道自己自制力不足,在努力工作的時候,就會遠離手機、遊戲這些誘惑,而不是覺得自己可以控制到自己,最終被外界的引誘拖累到自己。

這就是正確認識你自己。

希望你遠離這種“心理”,否則你會活得很累,而且很難快樂

第三,設定短期合理的目標;

事實上,當你不追求完美,而是隻希望自己表現得不錯時,反而往往會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成績。

尋找一件跟自己能力匹配的事情,然後努力把它做好。然後在“做好”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挑戰,再次努力把它做好。

這樣一步一步地挑戰自己和完成挑戰,你不僅能夠積累到自信心,而且還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種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做法,才是正確而健康的做法。

第四,學會排解自己不良的情緒;

情緒過分緊張和焦慮,都會影響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在我們生活當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所以,當你遇到不如意的時候,應當學會自我調節,透過積極的方式去排解身上的不良情緒。

只有這樣,保持生活的規律和充足的睡眠,你才能夠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去面對並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遇到不爽的事,就充滿消極、負面的情緒,不斷去抱怨。

總之,

學會接受不完美的現實,不要用過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同時學會排解失敗帶給你的負面情緒,用健康的方式“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當你做到這樣子,你自然就能夠擺脫“完美主義者”這個身份,積極快樂地過好每一天了。

TAG: 自己完美主義者別人完美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