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社交,不過是“主動”與“被主動”的平衡而已

昨天晚上看了一篇文章感觸頗深,文章的內容就是談論到現如今成年人的社交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社交恐懼如今越來越嚴重化了,一方面是因為社會上人們關係結構複雜化,另一方面也有自身所在環境的問題所在。其實

在成人社交中,沒有無緣無故的主動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被動

成年人的社交,不過是“主動”與“被主動”的平衡而已

人情世故,禮尚往來軟的道理我們都懂,但還是有很多內心太過敏感的人不善表達。我們經常會在

朋友圈到有人發傷感動態,就會忍不住向前評論追問

但是最終想想還是算了。

自己想在社交平臺發一些可以表達自己心情的動態,

是寫了刪除,刪了又寫,寫了又刪,和發了又刪,刪了又發中不斷徘徊糾結。

其實

我們每個人

都不要否認一件事,就是

我們在關心別人的同時也期待著別人的關心。然而

作為一個

成年人

交往

圈子

是極其複雜的,太過被動就會認為,不被在意,太過主動,又認為自己自作多情。在朋友圈裡分享,久久沒有得到迴應遇到有趣的事情分享到群裡面,也是久久沒有迴應

。。。 而這些平平常見社交的瞬間,都讓人不禁感慨:或許在主動和被動之間,我們都還沒學會如何去把握。

成年人的社交,不過是“主動”與“被主動”的平衡而已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在社交中的兩種狀態:

在成年人的社交中大多有兩種狀態:多數是表裡不一

和沉默不語。就像沒有爽快的答應就是拒絕、沒有堅定的語氣指出就是客套、沒有沒有連貫的讚美、就是一般。

上一週我給一個朋友介紹了一個女孩認識,但是沒有過多長時間朋友跟我說那個女孩把他拉黑了。

我連忙問怎麼回事,朋友一臉無辜跟我說平常聊

挺好的,但不知為何突然就這樣。我翻看了他們部分的聊天記錄,我才明白,不是女孩任性,而是朋友太過被動。

比如說女孩在發訊息你在幹嘛,朋友回:在打遊戲

幾次主動下來,朋友絕多數都是話題終結者。女孩最後說了一句不打擾你了,然後很果斷的拉黑了。我問朋友你不喜歡這個女孩兒嗎?朋友說沒有啊,感覺還是蠻不錯的,可能是因為我在感情方面比較被動吧

成年人的社交,不過是“主動”與“被主動”的平衡而已

其實在感情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驕傲和自尊

,沒有人願意一直用自己的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而在於成年人的相親相處以及表達方式都會有一種莫名的默契:不主動,就是不喜歡。

主動的人,等待對方的迴應。不主動的人,

一直停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停的觀望。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主動與被主動的選擇,而其中

隱藏著的不僅僅是面子、尊嚴,更多的是

一顆害怕受傷的心。

二、社交中的

“互惠”效應

康奈爾大學教授丹尼斯雷根曾經做過一組實驗:

第一組實驗他們在評畫的時候

給每一個人去買了飲料並分給每一個人。而對照組沒有去出去買飲料。評論活動結束後,

兩個組員的實驗人員分別表示自己的親戚需要銷售彩票,希望他們可以幫忙。

結果表明買飲料的那一組人員,都紛紛表示很樂意幫這個忙。而沒有買飲料的那一組,則是以各種理由委婉拒絕。

成年人的社交,不過是“主動”與“被主動”的平衡而已

這個實驗表明:成年人的社交則存在互惠效應。我們在接受別人的恩惠同時也想著去回報一些東西給對方。

曾有一個心理學家指出

人與人交往其實就是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商品上交換,

在原則上講是雷同的。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也是有期待

得到大於等於相同的回報,所以在付出的感情和欠下的債都一樣需要償還的。而一段長久的社交關係就像跳舞一樣,你在邁出的每一步對方就會給你一個相應的步調回應。

社交中

“主動”和“被動”

社交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金錢陪伴,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一種付出。我們不需要刻意的去討好別人,

也不應該被動的去享受別人對我們的關心,其中分寸則是需要需要我們自己細細體會了。

成年人的社交,不過是“主動”與“被主動”的平衡而已

1、找到自己的定位

社交最主要是搞清自己的位置,自己在雙方關係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才能掌握主動權。

2、主動而不強求

我們要清楚的認知到,社會上的友誼社交不是談戀愛。我們不能要求別人

24小時隨時回覆自己,關心自己一個人。所以在社交中我們應當,保持自信,並不斷強大自己,做到主動不強求,才能過得更灑脫。

3、拒絕不合適的關係

感情在社交中其實更為複雜,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

當我們發現,這段感情不適合再維持下去的時候,

及時的拒絕,才是負責任的表現。而不是一味去糾結之前所付出的時間和成本,因為根本沒有任何的意義。

成年人的社交,不過是“主動”與“被主動”的平衡而已

成年人的社交說到底,其實就是付出和得到之間的一種奇妙的平衡感。

希望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接受互惠效應的存在,在主動與被動之間把握好分寸。

TAG: 社交主動成年人被動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