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張愛玲有“怪癖”,不邀寵不取眾,就愛穿奇裝異服

“話題女王”張愛玲,有著傳奇的一生。她的個性,她的文才,她的情感,都帶有滄桑與華麗。

四十年代,張愛玲橫空出世,登上了上海文壇的金字塔尖。在她備受矚目的同時,人們發現,這位女作家的穿衣風格與眾不同。她總是喜歡穿色彩鮮豔,款式別緻出格的服裝。

她剛從香港回到上海時,便穿著一件白領子的布旗袍,大紅顏色的底子上面是大朵大朵藍的白的花。花色扎眼,而且還用了簡單到單一的樣式,只可以從頭上套進去,在領子上面打個結,而又只及膝蓋長,這花色和款式連那位見慣了母親的洋氣和上海太太小姐們的摩登裝扮的弟弟張子靜也驚訝不已。

女作家張愛玲有“怪癖”,不邀寵不取眾,就愛穿奇裝異服

張愛玲的穿衣打扮,傾向於返古,尤其是晚清婦女的寬袖斜襟大襖,是她情有獨鍾的款式。

有一次,張愛玲的親友舉行婚宴,她去道喜,卻穿了一套前清滾著如意鑲邊的繡花襖褲。而當時上海正興西式婚姻,女配白紗男著西裝,樂隊奏著《婚禮進行曲》,賓客們亦是紅男綠女一派洋氣,張愛玲卻一身的大宅老戶裝扮,自然引起滿座驚歎,十分搶眼。但她卻神情悠然,坦然自若。

與朋友蘇青、潘柳黛會談,哪怕是在自己家中,她也會盛裝打扮自己:身著一件檸檬黃袒胸裸臂的晚禮服,頭飾珠翠,項繞項鍊,一派雍容華貴的樣子。如果去蘇青家,她就會換另一套行頭:在旗袍外頭又罩上件前清滾邊短襖,寶藍色配蘋果綠,煞是顯眼。

女作家張愛玲有“怪癖”,不邀寵不取眾,就愛穿奇裝異服

其實,張愛玲並不是在追求時髦,而是別出心裁,設計出處處能體現匠心的文化服裝。在款式和色彩的追求上,她中西結合,古今並舉。在大俗大土的色彩下,卻洋溢著文化雅趣和韻味。

張愛玲,對服飾有研究,自然對自己的服飾也很考究。

她為何會有這樣的審美傾向?

這得從她小時候說起。

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9月30日,小名叫張瑛(直到10歲上學時才改為張愛玲)。她的母親黃逸梵,是大家閨秀,有才華,崇尚西洋文化。

可以說,母親的素養教育造就了張愛玲的審美情趣。

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出洋留學英國了。8歲時,母親回來。時隔一年,再度出國。

留過洋的母親,穿洋裝,噴香水,穿高跟鞋,梳愛司頭,小瑛子特別嚮往,尤其是母親著色豔麗的旗袍,更是讓小瑛子看得眼花繚亂。

母親開始教小瑛子一些他她從外國留學學來的知識。告訴小瑛子,畫圖的背景最避忌紅色,因為紅的背景總覺得近在眼前。但對小瑛子卻偏愛用那沒有距離的橙紅色做背景,因為這樣她覺得溫暖、實在,觸手可摸。

另外,母親還教她鋼琴、英文等,想把她教育成以為名門淑女。

女作家張愛玲有“怪癖”,不邀寵不取眾,就愛穿奇裝異服

在這樣的教養中,小瑛子對色彩、音樂、字元變得極為敏感,她常常沉浸在藝術的奧妙裡。彈鋼琴時,她會想象著那8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起舞。

她開始學習文章,受新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影響,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比如“珠灰”、“黃昏”、“婉妙”,而不惜堆砌詞藻,以引起感官的刺激。

在母親的身教和言教中,小瑛子對色彩變得極為敏感,有了自己獨特的色彩喜好。

她如一條會變色的熱帶花紋魚,遊進哪一種有色的領域,便會從這個領域裡的色澤相融,並在游出時奇特地帶出多種顏色來。

正是母親對她的藝術領域的薰陶,讓她建構了自己的一套審美觀,並且在她的小說、散文中也體現了同一格調的審美傾向。

文如其人,的確如此。

不一樣的張愛玲,她穿她的,自己不尷尬,尷尬的是別人。

TAG: 張愛玲小瑛子母親色彩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