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王陽明的天規:多少人敗在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人生越來越順

多少人敗在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牢記王陽明這一天規,人生越來越順。這一條天規的原文是:“常見自家不是,方能點化得人之不是。”王陽明認為,與人相處,做到“常見自家不是”這一點,是真正成熟的表現,人緣也越來越好。

常見自家不是,也就是說遇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別動輒推諉他人。來看一個歷史故事:

夏朝的時候,諸侯有扈氏率兵背叛,入侵夏朝的領土。面對這樣的情況,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被打敗了。

伯啟的部隊素來以戰鬥力強著稱,面對失敗,他的部下非常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然而,伯啟卻說:“不必了,失敗後,我進行了自省,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但卻輸給了他,這肯定是因為我的品德不如他、我帶兵的本事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開始,我要好反省,完善自己,這樣才有可能擊敗他。”

從此,伯啟每天都很早地起床,吃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後來,伯啟的做法被有扈氏知道了,有扈氏深感恐慌,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打了敗仗,大多數人都會找客觀原因,什麼敵人太過強大,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沒有達到,等等。然而,伯啟面對失敗的戰局,卻勇於尋找自己身上的不是,最後,他的自省甚至推動了敵人主動向他投降,足見“常見自家不是”之功效。

然而,在與人相處中,又有多少人能達到伯啟這樣,做到“常見自家不是”呢?再來看一個小故事:

在一個小鎮中,有兩座廟,一個在小鎮東邊,一個在小鎮西邊。東邊廟中的和尚經常吵架,動不動就互相埋怨,和尚們過得非常痛苦,修為沒有什麼大的提高;而西邊廟的情況卻正好相反,那裡的和尚相處得很和睦,個個笑容滿面,他們的修行提升得也很快。

於是,東邊寺廟的主持便到西邊寺廟去尋找答案。這日,東邊寺廟的住持到了西邊的寺廟,見到一個小和尚正在大廳中擦地,便問道:“你們廟裡的氣氛怎麼這麼好,你們的修行怎麼進步得這麼快呢?”小和尚摸了摸頭,回答說:“因為我們經常做錯事,但我們能透過自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東邊寺廟的主持正感到疑惑不解時,一個和尚匆匆從外面跑進來,一不小心卻被大廳門口拖地用的水桶給絆了一下,那個和尚一下子就被絆倒了。正在拖地的小和尚趕緊跑過去,扶起他說:“都是我的錯,我把水桶放得太靠近門了。”

此時,站在大門口的和尚也跑了進來,他懊惱地說:“都怪我,沒告訴你大廳里正在擦地,才導致你摔倒了。”

摔倒的和尚被扶起之後則慚愧地說:“不、不,怪我自己,是我跑得太快了才摔倒的,不怪你倆。”

看到這樣的一幕,東邊寺廟來的主持一下子就明白了。西邊寺廟的和尚之所以能夠相處和睦,提高自身的修為,正是因為他們遇事總是先自省,先責備自己,而非他人。”

雖然,故事中的講述的只是一個寺廟中小和尚之間的相處,可是我們在社會中處理人際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我們與人發生摩擦時,如果總是一味地指責被人的不是,難免會小事化大,甚至陷入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們會覺得,生活的氛圍真不好,人的戾氣實在太大了;而當我們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如果常見自家不是,那麼,勢必就會相互謙讓,獲得相互間的平和與體諒,我們自然會覺得,生活的環境分外溫暖,人心還是美好的。

與人相處,“常見自家不是”也是一個快速成長的秘訣,一個不會從自己身上尋找錯誤的人,永遠也不會真正的成熟。在社會中生存,難免會摔跤跌倒,也難免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瑣事,我們都要學會“常見自家不是”,這樣,你的朋友一定不會止於三兩個,你的人生也會越來越順。

TAG: 伯啟和尚寺廟自家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