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後,有念頭不能說有過失,沒有念頭也不會更好

無念、無相、無住這三個,首先無念就作為它的宗旨,然後無相就作為它的本體,無住就作為它的基本。無論是惠能的頓門也好,或者是神秀的漸門也好,這兩個最終要達到無念、無相、無住這三個境界。

現在開始一個一個地解釋。“

何名為無相?於相而離相

”。什麼叫作無相呢?這個特別重要,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於相而離相”。 然後是“

無念者,於念而不念

”,這兩句話非常非常的重要,怎麼樣重要呢?

我簡單說下“相”是什麼,之前也講過很多次,佛教講的“相”範圍很廣,比如說高低長短、天地萬物、男女老少等等。凡是我們心裡想出來的這些抽象的東西,具相的、抽象的,感官所看到的、所感覺到的,以及意識所感覺到的、所想到的,這些都叫作相。禪宗的無相是什麼意思呢?這些相全部消失了以後,是不是叫作無相呢?不是這樣子。

“於相而離相”是什麼意思呢?這些相全部在,眼睛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顏色、形狀,耳朵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我們的內心也可以想到很多很多的相,這些都沒有離開、都在。但是對相的執著沒有了,就這個意思,大家一定要記住。不要以為無相就是相全部沒有了以後,才叫作無相,其實不是這樣子。

證悟後,有念頭不能說有過失,沒有念頭也不會更好

相,在和不在都無所謂。自己的內心當中證悟了,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如幻如夢、都是不存在的。內心當中通達了以後,眼睛看到和看不到、心裡想和不想、耳朵聽和不聽,都是無所謂的。即使是眼睛沒有看到任何東西,所有的感官沒有感到任何的相,甚至是我們的內心,第六意識它都沒有去想任何的相,沒有任何的相難道就是離相了嗎?

前面講過,這種根本就不是證悟。我們剛才已經講了非常非常多,不就是這些“看心看淨”、“不起不動”嗎?比如說我們的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相,不去想任何過去、未來、現在,什麼都不想,那這個就是證悟了嗎?當然不是。所以我們證悟的時候,不是全部的相消失了,然後再去證悟這個相,不是這樣子。

所有的相都在,眼睛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相,耳朵可以聽到很多的聲音的相,同樣的,我們五個感官眼耳鼻舌身,同時感覺到很多的相,內心當中也有很多的相,萬事萬物、各種各樣的相,但是對這些相沒有任何的執著,完全就是通達了,這些都是無我、空性、如幻如夢,那這個就叫作“於相而離相”,這是我對這五個字的理解,這特別重要的。

於相而離相,並不是說把相全部消滅了就是離相,不是這樣子,也不會有這一天。相都在,但是對相的執著不在,那怎麼能夠做得到呢?證悟了以後就是這樣子的。禪宗講了,大圓滿裡面也講了。當時我給大家講過,這個就是大圓滿的六根自解脫。六根自解脫就是我們的眼根、耳根等等,看得到、聽得到,但是對這些東西沒有任何執著。為什麼沒有執著呢?就是因為證悟了。這些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是如幻如夢,所以不存在對相的執著,這個特別重要,這叫作真正的證悟。如果我們理解為:全部的相都不在了以後才證悟的話,那就是錯的。

證悟後,有念頭不能說有過失,沒有念頭也不會更好

然後“無念者,於念而不念”,這個也是特別的重要。什麼叫作於念而不念呢?當我們有一個念頭起來了,然後第二個念頭,三個念頭、五個念頭全部起來了。最後的時候,這些念頭全部停止了,任何念頭都沒有,這個是不是無念呢?那這個不是無念。這種無念叫作邊見、斷見,這個惠能大師他自己都講過了。這種無念的理解完全是錯誤的,錯在哪裡呢?

念頭消失不消失都不重要。比如說心裡有太多太多的念頭,但是你看到每一個念頭它是如幻如夢的。第二個念頭、第三個念頭,成千上萬個念頭不間斷地出現,但是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全部看得清清楚楚,都是如幻如夢的,非常清楚地感覺到了,那麼這個就是“於念而不念”,這才叫作證悟。

我前幾天也講過了,我們證悟了以後,有念頭和沒有念頭都是一樣的,證悟以後就不需要刻意地去找到一個沒有念頭的狀態,不需要的。還沒有證悟的時候,我們修四禪八定的禪定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不要有那麼多的念頭,不要有那麼多的雜念,讓心平靜一點,這個時候,我們作一個取捨,希望自己沒有念頭,希望找到一個平靜的感覺,這是沒有證悟時的禪修。

但是證悟了以後,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平靜。證悟以後,有念頭和沒有念頭都是一樣的。有念頭不能說有什麼過失,沒有念頭也不會更好,這時候兩個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要證悟的無念是這樣子的。有念頭,但是對念頭沒有任何執著,這叫作真正的無念。並不是念頭消失了以後就是無念。我們深度睡眠的時候沒有念頭,人昏迷的時候也是沒有念頭,難道這些都是無念嗎?當然不是,這都不是無念。

TAG: 證悟念頭無念叫作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