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歷史文獻數字化將“提速”

本文轉自:遼寧日報

核心提示

8月1日,以“其命維新——文獻數字化的現狀與未來”為主題的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數字文獻分會首屆年會在瀋陽舉辦,遼寧大學東北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同時揭牌成立。在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中,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學者圍繞文獻與數字化等內容展開學術對話與交流。學者們表示,東北地區在歷史文獻上不僅特色鮮明,而且是歷史文獻富礦。隨著研究中心的成立,東北地區歷史文獻將得到進一步研究與挖掘,數字化程序也將提速。

國內首家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揭牌

首屆年會由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數字文獻分會主辦,遼寧大學文學院承辦。在8月1日上午舉辦的學術活動開幕式上,遼寧大學東北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國內首家聚焦東北研究和文獻建設的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主任、遼寧大學文學院院長鬍勝介紹,東北地區具有數量豐富且特色鮮明的歷史文獻,包括滿族文化、工業文明等歷史文獻在國內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遼寧大學東北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是與中華書局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科研平臺,隨著中心成立,不僅東北地區歷史文獻數字化將“提速”,而且將為東北乃至全國學者研究東北歷史文化提供文獻資料的支援。

具體來說,研究中心以在世界視野中探究東北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為主旨,致力於以數字人文為方法,在全面、系統、深入地發掘和呈現東北文獻的基礎上,推動東北歷史文獻研究成為解釋中國獨特的現代性經驗的學術重鎮。

中華書局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洪濤表示,研究中心成立後,學者研究東北地域文化歷史,除了可以查詢到數字歷史文獻外,還能獲得中心根據研究者需要,提供的有針對性的一整套資料支援。

據悉,參與此次會議的有全國40所高校、120餘位專家學者。

東北歷史文獻是研究重點

在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中,以“東北文獻與東北敘事”和“歷史文獻和數字人文”這兩大內容為主題的學術交流同步推進。

東北作為中國版圖中的重要區域,在兩天的學術交流中,學者們以時間為軸線,從文獻、文學、東北敘事的歷史地位等不同角度、不同維度進行充分闡釋。

學者王雨晴以李曼霖遺作《高粱葉》的再發現為線索,重新梳理了被遺忘的東北義勇軍史實。她說,“十四年抗戰文學”的提出,重構了抗戰文學的格局,東北抗戰文學因而浮出地表。隱失的流亡青年詩人李曼霖及其遺作《高粱葉》的再發現,作為東北抗戰文學的早期代表作品,體現了救亡精神、戰鬥的美,既具有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又表現了東北抗戰書寫的精神指向與啟蒙意義。

學者李佳奇以《蕭紅年譜長編》為例,闡釋文學年譜的史料來源和史料價值。李佳奇認為,好的文學年譜應該是由多聲部交織而成的。年譜編撰者在組織、編排文學史料時,有意融合了多個人物的多種聲音,綜合運用了多種文獻史料。“多重聲音、多者視角、多種史料融入年譜,全面復原了譜主的生活經歷與文學軌跡,與譜主相關的歷史細節與生活細節得以一一呈現,譜主形象才能被多層次、全方位地構建。”李佳奇說。

據悉,在8月2日的學術交流中,影像史學視角下“滿鐵”資料裡的中國影像研究、東北作為一個抗戰文化符號的生成、口述史之於東北工業文學敘事等話題都將進行充分闡釋。

TAG: 歷史文獻東北數字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