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對富足和優秀的另一種解釋

今天我們做學問得少,看結果得多,這並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網際網路的時代,發達了諮詢,豐富了百科,可惜卻懶惰了我們的真實的求知慾, 萬事都養成了直接追求結果的依賴感,現在你看到一些懂得很多的人,其實知道了一些事物所謂最終結果的呈現,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這樣的人,如果初次接觸,你會覺得他很有才學,到了後面就會發覺所謂才學其實是狡邪、投機取巧,不務正業,還口噁心毒之徒。這樣的人,不僅沒有一個好榜樣,反而帶壞了風氣,正如南郭先生之流,濫竽充數也。

《尚書》:“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對富足和優秀的另一種解釋

掩耳盜鈴之徒自欺欺人也就罷了,只是此風如果長久,以後的人就沒有求實和求是的精神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則變成了“吾將上網去搜索。”也不管它為什麼這樣,反而我給了你答案,至於答案對不對,關我屁事。

然而,我們的老祖宗從來不贊成這樣的做法。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並不是說三個人在一起,就有一個是你的老師,而是大家有什麼不懂的,請教旁人,能告訴你原因,這可以稱為老師。老師並不一定知道你需要什麼或者迷惑什麼,都是在交流和求知當中獲取的。

《尚書》:“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對富足和優秀的另一種解釋

所以古代《尚書·商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這是學問的至理名言,也是對我們人生成長良性發展的座右銘。

這八個字當中的“好”是喜歡的意思,“裕”是富裕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喜歡遇到不解的事情,就多問多請教,並且找到知道原因的人,他慢慢就會知識淵博,不會感到不安和迷惑,這就跟所謂“家裡有糧,心裡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一個道理。

一個人沒有厚德載物的心態和準備,是無法讓自己豐滿起來的。什麼都沒有的人,就算擁有了財富也不能恆久。

《尚書》:“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對富足和優秀的另一種解釋

而“自用則小”就是說,只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不虛心向人求教,就不能成大事。

今天,我們的學習比之古代人容易太多,也就是說知識的獲取方式更加多元化,甚至花不了多少精力和金錢。即便是很多東西都不懂不專業,偷偷上網一查,你能獲得不少豐富的元素,這些都是財富,但是這些財富雖然你可以立即拿來當裝飾,卻並不是真的屬於你,特別是那種臨時抱佛腳的行為。

應付了一時卻蹉跎了一世,因為到頭來,你不懂得還是不懂,你並沒有忽悠到他人,反而辜負了自己,學習的目的未必是要你成為每一個行業的專家,卻不應該跳過理解和感悟的過程。

《尚書》:“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對富足和優秀的另一種解釋

如同當年的八股文一樣,大家做得再好,都是固定在一個圈裡面,跳不出去,禁錮了思想,也綁縛了手足。只有當你真正花時間去了解了相關知識的來源,並且還能舉一反三,這才是學以致用的基礎。

成就大事的人,內心從來不會存在僥倖心理,更不會刻意的投機取巧,更不會因為自己懂得多就半壺水響叮噹,才學和知識真的豐富的人往往不會高調宣揚自己,沉默不語,不輕易張嘴亂說,而那沒有真材實料的人往往喜歡不懂裝懂,賣弄才學,總是浮躁愛顯擺。

《尚書》:“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對富足和優秀的另一種解釋

這也是說明一個道理,今天的一些人因為得來知識答案太容易,所以他們內心很虛空,表現自己的知識近於無知,實在可悲。

雖然在《莊子。齊物論》有一句話叫“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有人解釋說學問的最高境界是“無知”,這樣理解當然不正確。

《尚書》:“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對富足和優秀的另一種解釋

其實他是告誡自己,越是學問充實了以後,越感覺自己更多不足和不懂,真的自己感覺到沒有東西!空空洞洞的沒有什麼,這是有學問的真正境界。謙虛謹慎和對知識的敬畏,也就是說對道的敬畏。

今天,我們一些人輕蔑傳統文化,對外諂媚,對內糊里糊塗的優越感,正是不懂得這些道理。

還是那句話,先做一個能“好問則裕”而不是“自用則小”的人吧。

TAG: 知識才學自用則小自己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