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幽賞,中國人的四時審美觀

四時幽賞,中國人的四時審美觀

四季之美,在中國人的審美世界裡尤為充盈。春秋冬夏,四時的變化與輪迴,如環之循、如輪之轉,組成了中國人的審美倫常。有趣的是,春秋觀念乃是早於四時觀念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春種秋收:春種是新年的開始,秋收是舊年的結束。商代與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兩時,後來衍生出夏冬,說一個春秋即一年。古書中常說春秋冬夏,而不是按時節順序的“春夏秋冬”,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較早給四季賦詩的,有南朝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收錄在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裡,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相傳是晉代一位名為“子夜”的女子所創制。現存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我們各舉一例,以春、夏、秋、冬四字各為開頭。

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夏歌:暑盛靜無風,夏雲薄暮起。攜手密葉下,浮瓜沉朱李。秋歌:秋夜涼風起,天高星月明。蘭房競妝飾,綺帳待雙情。冬歌:冬林葉落盡,逢春已復曜。葵藿生谷底,傾心不蒙照。

談完四季,再來說說時間。世界上主要的時間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時間延展而勇往直前的“線性時間觀”,另一種則是迴圈往復而永無休止的“輪迴時間觀”。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中國時間觀以廣義的線性為主、迴圈為輔。其實,二者是結合的。

從古至今,四季變換,中國人總在發出兩種時間性的喟嘆:一面是對春秋冬夏迴圈不已的喟嘆,另一面則是對時光一去不復返的喟嘆。這是由於,天地是永遠的,一直存在於那裡。時間是無始無終的。萬物消失後會再出現,人生卻不會再反覆。就像某年桃花園的春夜,一旦逝去,就不會再回來。所以,中國人的詩詞歌賦當中,就充盈著春江花月夜似的感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中國人的四時審美觀,在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箋》裡被歸納為“四時幽賞”,其中的春時幽賞就有十二條: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試新茶、保俶塔看曉山、西溪樓啖煨筍、登東城望桑麥、三塔基看春草、初陽臺望春樹、山滿樓觀柳、蘇堤看桃花、西泠橋玩落花與天然閣上看雨。這種幽賞不僅僅是遊玩觀景,還有品茗飲食,其實是極其生活化的審美過程。雖然高濂所聚焦的是古杭州人的生活審美,如“蘇堤看桃花”等,但這些審美樣式,置之於古代中國社會,也未嘗不可。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劉悅笛),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四時審美春秋幽賞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