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古詩,對“命運”進行了思考,蘊含的禪理值得人去深思

這首古詩,對“命運”進行了思考,蘊含的禪理值得人去深思

先講一個故事,題為《留一犁》:

相傳,在南北朝時期,一位姓宛的農民在耕種時發現,自家的田地裡不知何時添了一棺新墳,並沒有立碑作記,為耕種犁地帶來了諸多不便。

但宛農心地善良,不但沒有把此墓掘走,反而耕田時會多為它留一犁新土,久而久之,“留一犁”就成為了宛家的家訓。此後,一代又一代宛家人,都很善待這座無名之冢。

就這樣到了隋朝,朝廷開設了科舉,世代為農的宛家子孫決定一試,其中有個宛秀才,在省城會考期間,每逢遇到疑難問題時,總會有一個人在背後指點他,告訴他答案,可是當他回頭時,卻發現什麼人也沒有。

於是這一年,宛秀才名列榜首,一舉高中。

後來宛秀才又遇到了難題,背後的高人再次出現,但這一次宛秀才沒有錯過機會,而是讓高人現了真身,經過追問才得知,此人名為“劉一雷”。

此時宛家人千思百想,覺得和祖訓“留一犁”有關,就重修了那座無名之冢,以感此恩。

神奇的是,後來從墓中隨葬的竹簡中得知,此墓主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鮑照。

這首古詩,對“命運”進行了思考,蘊含的禪理值得人去深思

鮑照,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所以鮑照也是中國古代一位重要的詩人,其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等,都有較大影響。

鮑照最出名的一組詩,是《行路難十八首》,其中有很多經典詩句,如: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

&

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

&

且願得志數相就,床頭恆有沽酒錢。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

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

&

直得優遊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則是鮑照《行路難十八首》其四,一首對命運有著深度思考的古詩。

這首古詩,對“命運”進行了思考,蘊含的禪理值得人去深思

在解詩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鮑照的生平,這對詩的理解很有幫助。

公元416年,鮑照生在一個低階計程車族家庭,曾因貧困而選擇農耕,也就是說當過農民。

公元435年,20歲的鮑照不甘於命運的安排,於是作《行路難十八首》,悲然離鄉,決定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

他曾先後拜謁過不少高官,但都沒有得到重用,直到他遇見了江州刺史劉義慶,從此步入仕途。

但在劉義慶的幕府治下,鮑照過得並不開心,甚至遭到了禁足,所以公元452年他轉投宋孝武帝劉駿,並於456年升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

在這裡,他度過了人生最後10年,曾隨劉子頊大軍徵虜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

這首古詩,對“命運”進行了思考,蘊含的禪理值得人去深思

公元466年,劉子頊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執,鮑照也在亂軍之中喪命,終年51歲。

我們都知道,南北朝時期天下很亂,古典文學也是“禮崩樂壞”,出現了很多靡弱之風,內容空虛貧弱,而鮑照則是這一時期的“清流”,筆下很多豪放激昂之作,比如《行路難 · 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鮑照寫下《行路難十八首》時,還沒有入仕為官,是典型的寒門學子,彼時天下動盪,民生不安,鮑照借詩鳴慷慨不平之聲,激勵寒苦之人要有向命運抗爭的精神。

這首古詩,對“命運”進行了思考,蘊含的禪理值得人去深思

而這首《行路難 · 其四》的釋義為:

水灑在地上,會朝不同的方向流動,人是生死有命,但又怎能自怨自艾,坐視潦倒而不奮起呢?

濁酒可以慰人心,舉杯之時,《行路難》這首歌卻戛然而止,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這天下蒼生,真是欲言又止,欲行又堅,可大丈夫當為“坎坷”而生,去乘風破浪,不懼萬里。

如此才能不白活一回。

所以鮑照這首詩,是典型的勵志詩篇,並且蘊含了“覆水逐流”的禪理,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

這首古詩,對“命運”進行了思考,蘊含的禪理值得人去深思

後來,李白在被罷翰林後,也作《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其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兩句,與鮑照的“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在運筆上何其相似,由此可見,鮑照對唐人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不安於命,逆流直上,永遠是一個人處世的至理經典,也是最簡單的大智慧,只要你有不屈服的精神,命運最終就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 end -

TAG: 鮑照行路難留一犁秀才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