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世界文豪讀書時都在想些什麼?

文明人就是指懂得自己的生活使命的人。學者就是從書本上獲知很多東西的人。有教養的人則是對其時代最普及的知識或風俗習慣有所體會的人。而真正的文明人,是對自己生存的意義有所領悟的人。

——拉門奈

01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法〕羅曼·羅蘭 著

鄭克魯 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解讀莎士比亞、歌德、托爾斯泰、雨果等文豪

★著名法文翻譯家鄭克魯經典譯作

大師解讀大師,名家翻譯名家

★文學、戲劇、思想、音樂、讀書、創作、人生……

從藝術巨匠那裡汲取思想和力量!

我 為 誰 寫 作[1]

“我為什麼寫作?——我為誰寫作?”我不想把這兩個問題分開來。請讓我兩個一起回答!

我為什麼寫作?因為我不能做別的事。因為,即使我不在紙上落筆,我也會在腦子裡寫作,讓腦子思索。因為寫作是我自言自語和行動的一種形式。因為寫作對我來說,就是呼吸,就是生活。

在這個問題中,就像《公社》對調查的評論所設想的那樣,絕沒有唯心的悲觀主義。每個人都用生來的肺呼吸。每個人都有自己行動的方法。行動是人的存在:要麼悲觀,要麼樂觀,或者要麼自私,要麼有集體觀念。

我的行動總是——毫無例外——生氣勃勃的。我總是為前進的人們寫作。因為我總是在前進,我希望自己直到死時才止步。如果生命不是運動——當然,筆直向前,那麼它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因此我與在人類的河流中開路的民眾和階級在一起,與組織起來的無產者群眾和他們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一起。他們被歷史演變不可遏止的衝動負載著。我服從相同的命運。

我為誰寫作?為了前進大軍的先鋒隊,為了國際上的巨大戰鬥,這場戰鬥的勝利要保證建立不分國界、不分階級的人類共同體。

今天,共產主義是普天下唯一的社會行動目標,它光明磊落,毫不妥協,高舉這面旗幟,以勇敢的、深思熟慮的邏輯頭腦,朝著征服高地邁進。

大軍的其餘部分緊隨其後,雖然隔開一段距離,也不止一次背棄和往後退縮。我們這些作家,我們向落伍者發出聯合的號召。但我們用不著等待他們。讓他們同我們會合吧!前進的縱隊永遠不會止步。

1933年12月

[1] 這是對《公社》雜誌一次調查的回答:“您為誰寫作和為什麼寫作?”《公社》是革命作家和藝術家協會的雜誌,領導委員會由巴比塞、紀德、高爾基、羅曼·羅蘭、瓦揚-古久裡組成。此文收入《戰鬥十五年》。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02

《托爾斯泰讀書隨筆》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俄〕列夫·托爾斯泰 著

王志耕,李莉,杜文娟 譯

★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畢生讀書心得精選

★ 南開大學知名比較文學教授王志耕選編

★ 反映托爾斯泰對人類理想生活的

思索與探尋

謝 · 捷 · 謝 苗 諾 夫 的

《 農 民 故 事 》序 [1]

我早就為自己定下一個準則,對任何藝術作品都從三個方面去評判:

(1)從內容方面——藝術家以新的角度所揭示的東西對人們的重要性和需求的程度如何,因為任何作品只有在揭示生活中新的方面時才能成為藝術作品;

(2)作品形式的突出、優美的程度如何,以及與內容相符的程度如何;

(3)藝術家對其描寫物件的態度的真誠程度如何,就是說,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所描寫的事物。

這最後一個優點在我看來永遠是藝術作品中最重要的。它給藝術作品以力量,使藝術作品具有感染力,就是說,在觀眾、聽眾和讀者心中喚起藝術家所體驗到的那些情感。

謝苗諾夫正是最大程度上擁有這一優點。

……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謝苗諾夫描寫的是一個最普通的故事,這個故事卻一直在感動著我。一個鄉下的小夥子來莫斯科找事情做,透過一個在富商家當車伕的老鄉說情,馬上就得到了一份護院幫工的差使。

這份差使以前是一個老頭兒乾的。富商聽信了車伕的說情,辭掉那個老頭兒,收下這年輕人頂替這份差使。小夥子晚上來頂差,在院子裡聽到門房裡老頭兒在訴苦,說他這一方沒有任何過錯,就被解僱了,只是為了要把他的差使給年輕人。

小夥子突然可憐起老頭兒來,覺得擠走他良心不安。小夥子思前想後,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決定放棄這份他非常需要也很喜歡的差使。

這一切講述得是那麼動人,以至我每一次讀這個故事時都覺得,假如作者遇到同樣的情況,他不僅願意,而且肯定也會那樣去做的。他的深情感染了我,令我感到欣悅,好像是我也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正要去做一樣。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真誠——是謝苗諾夫的主要優點。但除此之外,他的內容也總是富有意義的,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內容是有關俄羅斯最重要的階層——農民的。而農民是謝苗諾夫所熟悉的,只有自己也過著鄉下苦日子的農民才能這樣熟悉他們。

他的小說內容之所以富有意義,還因為其主要興趣不在於那些表面的事件,不在於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特別之處,而在於人們距基督教真理的理想是近還是遠。這種理想牢固而鮮明地樹立在作者的心中,成為他衡量與評價人們行為優劣與意義的可靠標準。

這些故事的形式與其內容完全相符,嚴肅,簡明,細節一貫真實,沒有虛假的東西。尤其出色的是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其表述方式常常是全新的,但自始至終不加雕飾,具有震撼力,而且繪聲繪色。

[1]謝·捷·謝苗諾夫(1868—1922),農民出身的俄國作家,1894年出版小說集《農民故事》。

03

《勞倫斯讀書隨筆》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英〕D。H。勞倫斯 著

陳慶勳 譯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作者、英國著名作家D.H.勞倫斯談小說、詩歌、藝術

★收錄被譽為

“現代文學批評中少有的傑作之一”

《美國經典文學研究》

詩 歌 中 的 混 沌[1]

——《 太 陽 的 凱 旋 車 》引 言

有人說,詩歌就是文字。正如圖畫就是顏料,壁畫就是水彩一樣。這種說法有正確的一面,但是遠非完全正確,如果把它當作至理名言,那就有點兒傻。

詩歌是文字。詩歌是將文字串成一串,潺潺地流,叮噹地響,各種色彩繽紛呈現。詩歌是一個個的意象交相輝映,詩歌是一個理念引發的彩虹色聯想。這些東西都可以稱之為詩歌,但它又是某種別的東西。

有了所有這些構成要素,你就能得到某種很像詩歌的東西,某種我們可以冠之以古老的浪漫詩名的東西。詩猶如古玩,將永遠合乎時尚,但是詩歌又是另一種東西。

詩歌的本質是它致力於喚起一種新的關注,以便在已知的世界中“發現”一個新世界。人以及野獸與花都活在一種奇特而且永遠湧動著的混沌之中。我們對這種混沌習以為常之後就稱之為宇宙。

我們就是由這種內在的、不可言說的混沌組成的,我們稱之為意識、精神甚至文明。但就本質而論它是混沌,不論它是否由幻象照亮。這正如彩虹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照亮風狂雨暴的天空。而且同彩虹一樣,幻象是會消失的。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但是人不可以生活在混沌之中。動物可以。對動物來說,一切都是混沌,在這種湧動之中只有少數幾種運動和少數幾個方面是有序的,而且動物感到心滿意足。但人不會。人必須將自己裹在幻象之中,必須建造一所有明顯的外觀、穩定性和固定性的房子。

出於對混沌的恐懼,他首先在自己與永無止息的旋風之間架起一把傘。然後再把傘的內側塗抹得像一片天空。然後四處炫耀,在傘下生,在傘下死。這傘傳到後人手中,就成了圓蓋,成了墓穴,人們終於開始感覺到有點兒不對頭。

人在自己與百無禁忌的混沌之間搭起奇妙的建築物,然後在自己的陽傘之下漸漸地被漂得慘白,窒息而死。這時,詩人來了,這位世俗的仇敵將傘撕開一道口子;瞧!那若隱若現的混沌就是一個幻象,一扇朝向太陽的窗戶。

但是一會兒之後,芸芸眾生習慣了這一幻象,也不再喜歡從混沌之中刮來的那股真真實實的風,於是就將那扇朝混沌而開的窗戶塗抹成一片幻景,然後用這塊塗抹出的幻景將傘縫補起來。也就是說,他們習慣了這種幻象;它是他們房屋裝飾的一部分。

這樣,這把傘終於從許多方向看起來都像一片開闊而且鮮豔奪目的天空。可是啊!這全是幻景,釘著數不清的補丁。荷馬與濟慈的詩作就是這樣被加上了註釋和詞彙表。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這就是我們時代的詩歌史。在有些人的眼裡,混沌裡的暴風之中的泰坦巨神成了一垛牆,橫亙在後代與他們本該繼承的混沌之間。

狂暴的天空在移動著,發出嗖嗖的響聲。即使這些也成了橫隔在人類與滿天的新鮮空氣之間的一把巨傘;然後又變成一個花裡胡哨的穹隆——拱形屋頂上的一幅壁畫,在這屋頂之下人變得蒼白和不滿。直到另一位詩人朝廣闊的天空和大風勁吹的混沌撕開一道口子。

但是總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屋頂再也欺騙不了我們。它是塗了色的灰泥,所有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技巧都矇騙不了我們。但丁或者達·芬奇,貝多芬或者惠特曼,瞧,他們就被塗在我們穹隆的灰泥上,就像聖方濟各在阿西西給鳥佈道。

精彩如空氣、眾鳥高翔的天空和萬事萬物的混沌——部分原因是壁畫已經褪色。但是即便如此,走出那座教堂,來到大自然的混沌之中,我們仍然高興。

我們得回到混沌中去,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只要這把傘還撐在那裡,詩人就會在它上面撕口子,芸芸眾生就能漸漸受到教育,認清口子裡的幻象:

這就意味著,他們將用同口子裡幻象一模一樣的碎片將傘縫補起來;只要這一過程還能進行下去,人類能夠受到教育從而強大起來,那麼,文明就將或多或少是在幸福地延續,建成它自己的彩色牢獄。這被稱為完善精神。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舉個例說,當華茲華斯撕開一道口子,看見一朵報春花時,人們是何等歡欣鼓舞!到那時為止,人們見到過的還只是傘的陰影下模模糊糊的報春花。

他們透過華茲華斯才看到了混沌之中微光閃爍的報春花。自那時起,我們逐漸地把白桃花也看作報春花。這就是說,我們把那道口子縫起來了。

當莎士比亞捅開一個大窟窿,越過早在中世紀就已樹立起來的世俗觀念、說教意象的花傘和銅澆鐵鑄般堅強的武士,看到外面混沌中有感情有慾望的人時,人們更是欣喜欲狂。

可現在呢,我們穹隆的天壁和側牆上不過是密密麻麻地塗滿了哈姆雷特和麥克白,順序排得穩穩當當整整齊齊。人不能與他的形象有絲毫出入。混沌全被擋在外面。

傘已經繃得很大,補丁和灰泥又牢靠又堅硬,再也無法撕開口子。就算撕開了,那窟窿也不過是一個幻象,那行為只是一種暴行。我們應該馬上往窟窿上輕輕敷上一層,以便讓它與其他部位相配。

所以傘是絕對的。所以對混沌的渴望成了懷古幽思。這種情形將繼續下去,直到某種罡風將這把傘刮成東飄西落的絲帶,將大部分人類颳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則在混沌之中瑟瑟發抖。因為混沌總是存在,並且將永遠存在,不管我們怎樣撐起幻象之傘。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那麼詩人在這一緊急關頭又怎樣呢?他們揭示人類的內心慾望。他們揭示什麼呢?他們表現對混沌的渴望與恐懼。對混沌的渴望是他們詩的呼吸。對混沌的恐懼就透過他們的詩的形式與技巧顯露出來。

他們說,詩歌是由文字組成的。於是,他們吹出一些聲音與意象的氣泡,這些氣泡很快就被將它們脹起來的對混沌的渴望的呼吸脹裂。

但那些冒牌詩人可以造出一些亮閃閃的氣泡掛到聖誕樹上,它們永遠不會破裂,因為它們沒有詩歌的氣息,但是我們終將丟棄它們。

[1]本文作於1928年,最初發表於《交流》1929年12月號。此處採用的是最初發表於《鳳凰》中的文字。

“世界文豪讀書隨筆”系列

3本作家讀書隨筆|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勞倫斯

《托爾斯泰讀書隨筆》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

《勞倫斯讀書隨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英國作家D。H。勞倫斯

從名家那裡汲取靈感和智慧!

TAG: 混沌幻象詩歌寫作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