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7)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7)

1

在這些採集者的年代,我們顯然不會有文字記錄,而考古證據主要也只有骨骼化石和石器。如果器具用的是木頭、竹子或皮革等等比較容易腐爛的材料,就只有在很特殊的情況下才可能儲存得下來。很多人以為在農業革命前的人類都只使用石器,其實這是考古偏誤造成的誤解。所謂的石器時代,其實說是“木器時代”更精確,當時的狩獵採集工具多半還是木製。

硃批1:

這個論點我極為佩服,以前讀書,說到東方西方,西方的大理石建築,櫛風沐雨,長久存在,比如你去現在的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布拉格,那種無限蒼穹的教堂,立馬就感覺一種深厚的文化鋪面而來。東方的話,木結構多一些,且不說地震天災,就說人為的推倒重來,多少次的楚人一炬,文化的深厚就只是深厚,越來越沒有載體,以至於,越來越沒有文化。

硃批2:

山西應縣的木塔,可謂是難得的孤例,甚至於晉祠,你去看門楹上那些木刻的蟠龍,多少年以前的物事,栩栩如生,就好像祖先音容宛在,睹物思人,睹物思人啊。

硃批3:

記得以前去開封的清明上河園,自王座上望下去,確然是隱隱王氣,汴梁風光。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7)

2

如果光從目前留下來的文物推斷遠古的狩獵採集生活,就會差之千里。遠古的採集生活與後來的農業和工業生活相比,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極少使用人造物品,而且這些物品對他們生活的作用相對並不大。在現代的富裕社會中,不管任何的活動、信念甚至情感,幾乎都會有人造物品介入。想要浪漫一下、雲雨一場,又怎麼能不提到戒指、床、漂亮的衣服、性感內衣、安全套、時尚餐廳、汽車旅館、機場貴賓室、婚宴大廳、婚禮顧問公司?至於讓我們靈性充溢的宗教,則把神聖的東西帶進我們的生活,包括佛教的佛塔、道教的宮觀、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印度教的僧院、裝飾華美的經卷、色彩豔麗的法輪、祭司的祭袍、蠟燭、香、聖誕樹、墓碑,還有金光閃閃的各種標示。

硃批1:

在我看來,這其實首先是一個表裡的故事,面子和裡子,表裡如一的故事與表裡不如一的故事。

硃批2:

馮衛東在《升級定位》當中提到產品,提到產品價值,產品價值=內在價值+外在價值。

什麼是產品的內在價值呢?就是不因他人看法而改變的,由產品自身物理特性決定的價值,也就是在魯濱遜荒島這種一人世界裡也會具有的價值。比如一把斧頭,對荒島上的魯濱遜來說價值巨大,可以砍樹造屋,可以切肉剁骨,還可以防禦野獸。缺少這把斧頭,魯濱遜的荒島生存會無比艱難。

與內在價值恰好相反,外在價值就是因他人看法而改變的產品價值。產品外在價值只能在多人世界裡存在,在魯濱遜荒島上並不存在,因為只有在多人世界裡才存在“他人看法”這種東西。比如一粒10克拉的鑽石,在荒島上就沒有外在價值,其內在價值也很小,因為飢不能食、寒不能衣。但是,如果放在大都市,10克拉鑽石卻成了無數女性都喜愛的“鴿子蛋”。

產品外在價值的表現很多,比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句話就道出了錦衣的產品價值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在價值,是要穿給別人看的,夜行就浪費了。若論其內在價值,錦衣的保暖、護身、耐磨等效能還不如棉布衣服。

硃批3:

某類產品會因為其產品價值,成為品牌,進而擁有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保障價值+彰顯價值。

所謂彰顯價值,就是指顧客消費該品牌時在他人心目中產生的溝通性價值,即顧客有意無意地透過自己消費的品牌向他人傳遞某些資訊,比如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財富、學識、品位、信仰、觀點、態度、愛心等。

一般來說,彰顯價值在易於被他人看見的個人穿戴物品和社交化消費品上表現得較為明顯,而在私密性個人消費品上就表現得不那麼明顯,因為“彰顯”是一種社交溝通,需要他人感知才能生效。所以對很多人而言,在家可以粗服亂頭,出門卻要衣冠楚楚。

彰顯價值降低了和他人交往的資訊費用, 透過其使用的品牌,能向其他人低成本傳遞個人資訊,從而降低資訊費用以促進社會協作。比如透過消費某些具有身份或信仰含義的品牌,人們就能迅速識別同類並與他們達成某些共識,從而實現更有效的社會協作。又比如要向他人傳遞自己的財富資訊,總不能時刻把存摺掏出來作證,但是透過消費某些奢侈品牌,就能更有效率地傳遞財富資訊,建立某種信任。

TAG: 價值硃批他人彰顯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