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花架,招招實用!探秘文峰塔下的興寧李家教拳

在興寧市寧新街道文星村,擁有兩百多年曆史的文峰塔矗立山間,風采依舊。塔下,同樣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傳統客家武術李家教拳,從歷史中緩緩走來,拂去塵埃,煥發出嶄新的光彩。

客家人崇文尚武。受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武舉制度等影響,客家地區曾經湧現出眾多武術流派,其中,在興寧就有“朱、鍾、李、刁”四大家拳。而李家教拳更是憑藉精彩絕倫的技藝和傳承脈絡,在眾多武術流派中脫穎而出。

日前,興寧李家教拳被列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擴充套件專案。客家傳統武術,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在傳承中發揚光大。

不講花架,招招實用!探秘文峰塔下的興寧李家教拳

李家教拳第七代傳承人羅旺平在進行木人樁演練。南方+ 陳澤銘 拍攝

傳承百年

成為客家武術名片之一

上午10時,記者跟隨羅旺平來到文星村村委背後的小樓,這是武館的所在地。推開大門,一塊木製牌匾呈現在眼前,上面刻著幾個大字“李家教第七代傳承人”,兩側則懸掛著象徵榮譽的錦旗。

今年52歲的羅旺平,已經習武30多年,他氣色紅潤,精神抖擻。羅旺平並非善於言辭之人,但談起與李家教拳的緣分,卻逐漸打開了話匣。

早期,興梅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書要讀,武要練,老婆唔娶都隨便”。這種崇文尚武的精神,對孩童時期的羅旺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很小就喜歡上了武俠小說、影視,在15歲讀完初中後,便選擇拜忠義武館館長秦文忠為師,開啟學拳、教拳之路。”

羅旺平告訴記者,興寧素有“無興不成市”之說和“小南京”之譽,流傳著各式各樣的民間傳統武術,“20世紀80年代,興寧有大小武館14家左右,遍及各區域。”

民間武術師多,習武之人亦多。1984年在寧新鎮開辦的忠義武館,先後有3800多人報名習武。

在文星村黨支部書記羅愛新兒時的記憶中,李家教拳在當地名氣頗大,逢年過節的慶典中,表演李家教拳者,總會獲得一陣陣狂熱的掌聲。

人們的感慨不僅為其技藝高深,更因其歷史源遠流長。羅旺平說:“李家教拳歷史悠久,其傳承和發展脈絡十分清晰。”

據文獻記載,李家教拳於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形成,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五華縣水寨鎮李鐵牛所創。清乾隆年間,李鐵牛跟隨經商的父親到福建一帶,後在莆田少林寺苦習多年學得拳技,又與客家祖傳武術參合融會,自成一派,稱為李家教拳。

1931年,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羅香林開始從事粵北客家民族考察,後編著《客家研究導論》,詳細記載了李家教拳在梅州興寧地區的情況。

“客人武術,派別極多,各稱為教,如吳家教、刁家教、朱家教、李家教……等等便是。”“三教中(指李家教、鍾家教、朱家教),以李家教為最精絕,其著名拳術,有催步插手等譜,催步七十二段,接手七十二段,此外如吊馬插箭等法,亦極有名。”“李氏門徒最盛,著名的如五華徐阿妹,興寧黎繞四,羅被婆等。”……

據羅旺平介紹,1929年,上海舉行了全國武術比賽大會,興寧李家教傳人黎鎮賓與山東太極派武舉人馬金榮對擊,結果未分勝負,其技術為國人所歎服,從而奠定了李家教拳的武術地位。

不講花架,招招實用!探秘文峰塔下的興寧李家教拳

羅旺平在武術交流會上表演李家教拳。受訪者供圖

廣東省興寧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著的《興寧文史》記載,1985年冬,為挖掘弘揚祖國武術,廣東省舉行傳統拳械錄相賽,興寧體育會派鍾家教拳師陳春添、朱家教拳師邢力民、李家教拳師廖敬恩代表參加。最終,省認定朱、鍾、李三家為興寧傳統拳。

李家教拳流傳開後,門徒遍及五華、興寧、梅縣地區,甚至輻射至香港、臺灣、澳門及東南亞等地。李家教拳在興寧亦代代相傳,湧現出一批武術名家,還有一代代傳承人,如盧火秀、李金先、秦福林、秦玉靈、秦文忠、羅旺平,他們都在自己所在區域、村屋設館招徒。

自此,興寧李家教拳得以廣泛傳承和發展,成為當地響亮的名片之一,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講究實用

練拳強身又健體

“手一推,就可以直接進攻。”說話間,羅旺平向記者展示了李家教拳常用的招式。只見他左手一揮,擋住對手的攻擊,倏忽間,左拳順勢往前一衝,直擊對方,絲毫不拖泥帶水,旁人不覺驚呼。

作為梅州地區漢族拳種之一,李家教拳屬南拳的一種,以其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的運動套路,屹立於武術之林。

“不圖花哨的架子,只求立足於實用。” 羅旺平告訴記者,李家教拳最大的特點是實用,其招式不僅靈活多變,還善攻能守,“它包括套路演練、套路對練、排練功三個方面。套路結構嚴謹,動作緊湊剛勁,發勁飽滿,進攻性強。”

“止則靜如山嶽,動則雷霆翻江。”用此形容李家教拳毫不為過。

“接手”“馳步”“雙單力”“鵝拳”“鵝掌”“三步箭”……這是以手法命名的套路。“催步”“接手”則是以拳術而命名的套路。一招一式間,羅旺平展示出李家教拳的奧秘。

不講花架,招招實用!探秘文峰塔下的興寧李家教拳

“接手”“馳步”“雙單力”“鵝拳”“鵝掌”“三步箭”等是以手法命名的李家教拳套路。南方+ 陳澤銘 拍攝

不講花架,招招實用!探秘文峰塔下的興寧李家教拳

李家教拳最大的特點是不圖花哨的架子,只求立足於實用。南方+ 陳澤銘 拍攝

“地有支、馬有頭、橋有節、眼有神、力要圓、勢要方、胸要空、腹要實、手隨心、勁隨意、肩隨胯、身隨馬。”多年的努力鑽研,羅旺平融會貫通,撰寫出了李家教拳這三十六字口訣要領。

羅旺平告訴記者,透過與各地武術界人士加強溝通聯絡,吸收外界先進經驗,不斷提高李家教拳技藝水平,他還編寫出催步拳、接手拳等各種套路拳譜的文字資料,使李家教拳更加系統化。

不講花架,招招實用!探秘文峰塔下的興寧李家教拳

梅州興寧李家教拳傳承譜。南方+ 陳澤銘 拍攝

誠然,這些套路說起來容易,但一呼一吸的背後,羅旺平不知為此付出多少汗水。

“李家教拳尤其注重基本功。”回想起習武初期,那個15歲的小男孩,在武館內打著赤膊,一動不動地扎著馬步,身旁放置著石鎖,等待他舉起,“那時候,下盤功夫練狠了,甚至上廁所都得扶著門板。”

雖然很辛苦,但因為滿腔熱愛,羅旺平堅持了下來,並全身心投入學藝,刻苦磨練,深得李家教真傳。而後,練習李家教拳融入他的生活中,“時不時都得比劃練習一下,自己也樂在其中了。”

後來,羅旺平被師父秦文忠指定為第七代李家教拳傳承人,並授予代傳拳譜。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李家教拳實戰功能逐漸淡化,強身健體的作用則愈發凸顯。

“我們的教學都是從基本功開始,扎馬步、仰臥起坐等,先讓大家身體強壯起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然後再傳授套路,重在防身。”為了將李家教拳發揚光大,2007年起,他在家招徒授藝;2013年,他在寧新街道大嶺街開館招徒;2017年5月,他把武館遷至寧新街道文星村,逐步擴大場館規模。

發揚光大

“兩步走”煥發新活力

“武館大了,但練拳的人卻少了。”談到傳統武術的現狀,羅旺平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再加上跆拳道等外來武術的衝擊,很長一段時間裡,傳統武術被邊緣化,更是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和其他客家傳統武術一樣,李家教拳也曾面臨這一問題。羅旺平認為,尤其是20世紀末,學武的人逐漸變少,一方面是尚武精神在整個客家地區都逐漸淡薄,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父母不願意自己的小孩練武吃苦。

“沒有人,傳承發展就無從談起。”在羅旺平看來,客家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在客家地區的傳承和發展,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其發揚光大至關重要,“武術後繼有人,客家文化不要失傳,是我最大的願望。”

如何煥發新活力,讓武術再次吸引人們的目光?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這些傳承人的心頭。

李家教拳堅持著兩步走:培訓+表演。

不講花架,招招實用!探秘文峰塔下的興寧李家教拳

羅旺平在演示李家教拳。南方+ 陳澤銘 拍攝

據羅旺平介紹,李家教拳堅持著“師傅帶徒弟”的拳法教學,傳承培訓工作。多年來,他培養了一批優秀弟子,他們不但精通李家教拳技藝,在各類比賽中交出了一張張優秀的“成績單”;並且獨立開館教學,促進了此技藝的傳承發展。

2012年,在興寧市首屆傳統武術套路競賽中,他的弟子葉挺榮獲李家教接手拳一等獎。

2015年,羅旺平的弟子葉煒東分別在興寧黃陂鎮和興寧城區明珠文化廣場設館招徒,學員達60多人。

同時,羅旺平還組織徒弟和文星村周邊的習武之人,參加興寧武術協會組織的各類武術表演,組織傳統獅隊和拳術表演活動進村,每年參加縣、鎮文化活動表演,讓李家教拳逐步走出文星村,亮相於各大平臺,“我們先後到興寧市的水口、羅崗、坭陂等鎮以及城區的人民公園、明珠文化廣場表演。”

2020年12月26日,梅州市武術協會舉辦武術研討會,八大派別200名武術代表齊聚一堂;2021年12月14日,梅州市首次大型客家武術展示活動在市劍英體育館內舉行……

在各類武術表演中,李家教拳主動登臺亮相,進行精彩的展示。

“透過表演交流,既能弘揚傳統武術,又能增進各派之間的交流,繼續最佳化進步。”令羅旺平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透過興寧武術協會這個平臺,練習客家傳統武術的人越來越多。

隨著李家教拳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擴充套件專案,羅旺平等傳承人也看到了新希望。

在武館內,在上小學五年級的遊梓斌正揮汗如雨,進行著木人樁訓練。2019年,他的爺爺遊永昌為其報名學習李家教拳,近3年的練功,梓斌宛如變了一個人。

“他現在身體可強壯了,長跑快跑都沒問題。”遊永昌告訴記者,他希望孩子在增強體魄的同時,能夠傳承好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

“我們將圍繞非遺發展,在培養傳承人、吸引青少年加入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傳統民間武術煥發出新的活力。”興寧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相關

非遺魅力融入現代生活

李家教拳屬南拳的一種,具有樸實、大方、實用的風格,講實用之近身搏擊,多以正門攻守,不受招式拘束,只求身腰緊湊、勁馬嚴謹、手法勁快、功意求一,體現了古代客家人的生存狀態、生活訴求和精神追求,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客家生活氣息。

古時,由於現實需要,練習武術講究實用,不圖花架子,只求在實際運用上能真正起到防身的效果。

在羅旺平提供的傳統李家教拳的要訣中,記者注意到,其中多有“出手不留情,留情不出手”“有橋橋上過,無橋自搭橋”“以退為進,搶功為守”等表述,突出了李家教拳作為傳統武術善用於防備的功能。

羅旺平告訴記者,梅州李家教拳的特點是“刁鑽兇狠”“穩準狠毒”,套路結構嚴謹,動作緊湊剛勁,發勁飽滿,進攻性強。它不圖花俏的架子,而是立足於實用。這種特色使得李家教拳即使在拳派林立的時代,依舊有著自己的一方天地。

作為傳承人,羅旺平全身心投入學藝,刻苦磨練。多年來,他積極參與李家教拳的演練,並在實踐中系統地總結了拳術套路技擊方法和實戰經驗,把口傳變成文字,使傳承工作有了更加可信的依據

“地有支,馬有頭,橋有節,眼有神,力要圓,勢要方,胸要空,腹要實,手隨心,勁隨意,肩隨胯,身隨馬”三十六字口訣要領。鵝掌、鵝拳、催步拳、接手拳、三步箭等五套拳法,由於其系統齊全,脈絡清晰,流傳了拳譜書籍,因此能夠比較完整地傳承下來。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一脈相承,非遺魅力灑向各方。

如今,李家教拳實戰功能逐漸淡化,但其強身健體的功能卻從未失色。

正如羅旺平所言,李家教拳套路注重基本功,學拳需遵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需久練而後知真諦,有“三年吞吐”“四年鵝剪”“三年馳步”十年修煉之說。

在羅旺平的武館裡,學員大多為十幾歲的男孩。他們透過練習武術,可以培養良好的氣質神態、大方得體的舉止。

此外,武術與舞獅相輔相成,展現非遺魅力。

在興寧市,每逢節日及祝賀、集會、婚慶、參軍等活動,文星村舞獅隊便會應邀前往進行舞獅和武術表演活動。李家教拳等武術表演一般在舞獅表演結束後進行,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給群眾帶來非遺文化的視覺享受。

據瞭解,舞獅者大多有武術基礎知識,因為要表現舞獅的敏捷,需要結合武術的各種招式。在這種融入中,客家傳統武術也隨之發揚光大。

原標題:

文峰塔下拳生風 一招一式皆有道

興寧李家教拳入選省級非遺專案 不斷走向廣闊舞臺,煥發新活力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南方日報記者】陳澤銘

【通訊員】劉海陽 練思紅

【作者】 陳澤銘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教拳李家羅旺平武術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