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在古詩詞中,月亮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它象徵著一種永恆,也代表著一種思念,更可以抒發遷客騷人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態。自古及今,描寫月亮的詩詞數不勝數,詩仙李白也極其喜歡用月亮這個意象。孤獨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思鄉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月亮有很多傳說,李白也天性浪漫,於是更讓詩人靈感不斷。秋夜裡,李白輾轉難眠,“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旅途中,詩人懷念故鄉,“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詩人望月懷遠,也望月凝思,為那些無法回家的戍邊將士感到悲愁。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關山月

唐代: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吐蕃吞併了唐屬國吐谷渾之後,逐漸向外擴張,向西與唐朝爭奪西域,向東寇掠河西、隴右。當時大唐帝國也十分強盛,唐玄宗又是愛好邊功的皇帝,自然不依不饒、要與之針鋒相對。於是邊防緊張,戰爭不斷,主戰場即在青海一帶。這首詩就反映了戰爭帶來的災難、和邊防土卒久戍思歸的心情。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詩人視野開闊,上溯西漢、下至盛唐,東起白登、西度玉關,在上下近千年、縱橫數千裡的巨大時空框架中,揭示出戰禍和相思的延續性和普遍性,從而深化了主題。但這首詩之所以傳誦不衰,並非由於其主題的深刻性,而在於它傑出的藝術表現力,特別是前四句,氣蓋一世、卓絕千古。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李白的這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詩人描繪了一幅雄奇壯闊的邊關月景圖,在視覺習慣中,月亮總是從東海或東山升起,但詩仙卻偏說“明月出天山”,可是天山分明是在西邊,難道李白不懂常識嗎?

原來這月出是“戍客望邊色”所見,而戍客遠在玉門關之外。當他在夜幕降臨中東望故鄉時,見到了從天山的雲海中湧出的一輪明月,使他既倍感親切,又勾起了滿腹愁思。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詩人同情這些日夜思念故鄉和親人的戍邊戰士,“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詩人雖然“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卻無法親自奔赴沙場,只好代替他們的親屬感嘆,“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當浩蕩的萬里長風從玉門關上一掃而過,這風或許是從故鄉吹來,在明月的照耀和長風的催動下,詩人想起了徵人的悲劇和遙遠的故鄉,想起了在故鄉高樓上嘆息不止的妻子,於是便“思歸多苦顏”。

李白的一首詩,開篇就氣勢磅礴,讀來更是雄渾悲壯

細味李白的這首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表現了詩仙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廣闊胸懷。作者雖然表現了徵人的愁苦,但在明月、天山、長風的背景下,這愁苦並不顯得纖弱狹窄,因為明月有衝破雲海的力量,長風有縱橫萬里的氣勢,不僅充分展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寫作風格,也彰顯了唐玄宗時代繁盛的大唐氣象。

TAG: 明月李白長風詩人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