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幾個農民輸牌後在臉上畫符,符文竟然是2000年前的海南古印

1984年5月,海南樂東縣,幾個村民在一天辛苦的勞作後正準備忙裡偷閒,如往日一樣打打牌。結果牌沒打上幾輪,來了個文物保護人員,竟然一臉驚訝地看著一個村民臉上的異樣,以至於竟然停下了本該邁出的腳步。

海南幾個農民輸牌後在臉上畫符,符文竟然是2000年前的海南古印

原來,樂東縣譚培村的這幾個村民覺得只是幹打牌沒意思,多少有點“隔靴搔癢”,於是就來了個“君子之約”。他們約定,無論是誰輸了,就要在自己的臉上蓋一個紅章。幾番下來,每個村民臉上幾乎都蓋滿了重重疊疊的紅印,簡直就像“鬼畫符”一般。

按理說,這樣的趣事本不會引起文保人員的注意,但這些紅印奇就奇在了印文居然是小篆。文保人員定睛一看,只見一個村民手中的印章居然不是常見的印章,而是在國內甚至是文物界都極其罕見的蛇鈕銀印。

文保人員認識到,這個村民的手中定然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神秘文物。文保人員本著“寧可看錯,絕不放過”的理念,耐心地向村民們瞭解手中的蛇鈕銀印的來歷。

海南幾個農民輸牌後在臉上畫符,符文竟然是2000年前的海南古印

經過一番打聽,才知道了這個印章居然是正在打牌的村民劉某在田地裡種植橡膠時從田地裡挖到的。當時,劉某隻覺得是個不值錢的物件,只不過印文看上去頗為奇特,也就順手帶回了家。

本來這個印章被劉某隨意扔在了家裡,湊巧街坊鄰居說打牌缺點啥興趣,也就從家裡拿了出來,將他作為了打牌的調劑。

出於保護文物的目的,文保人員和劉某做了一番文物保護工作的科普,最終這個劉某當真是做到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決定將這個銀印無償地捐獻給國家。

在文保人員將文物帶回博物館後,經過鑑定和考古,確定了這枚印章非但是文物,而且是西漢時期的官方用印。從印文上看,篆文的筆畫可謂流暢,篆法更是充滿了凝重感,頗有大開大合之感,這顯然是西漢中期之前的印文典型風格。

海南幾個農民輸牌後在臉上畫符,符文竟然是2000年前的海南古印

按理說,蛇鈕銀印雖然罕見,但在國內也不是第一次出土。從歷史記載及相關文物的出土情況看,這是西漢時期賜予附屬國的一種憑證,用來表明漢朝的國威,並相當於給附屬國統治者做一個“保護性”的背書。比如在五十年代就曾經在雲南的石寨山出土了“滇王之印”,印證了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古滇國確實存在。

海南幾個農民輸牌後在臉上畫符,符文竟然是2000年前的海南古印

而這一次文保人員發現的這枚印章則在考古界更是意義重大,充分證明了及時在2000多年前的海南,大漢朝曾經將統治力輻射到了瓊州半島。

那麼這枚印章究竟有何玄機呢?為何讓專家們振奮不已呢?

這枚銀印高約1。8釐米,印面則是邊長為2。4釐米的正方形。在它的印面用印文篆刻著“朱廬執刲”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又有何玄機呢?

其實,這四個字是“地名+爵位”的組合。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加強嶺南地區的統治在此地設定了九郡,其中有一個位於海南島的郡為珠崖郡。後來,在公元前46年,漢朝又廢郡立縣,將珠崖郡改置為朱盧縣。至於執刲(kuī)二字其實是爵位的一種,有時候也會被用來賜予邊遠地區的國王呼號少數民族首領。

海南幾個農民輸牌後在臉上畫符,符文竟然是2000年前的海南古印

這個銀印的出土,充分說明了漢王朝的輻射力就如史書所言,當真是“強漢”風采,確實是華夏王朝的巔峰統治力。如今,這枚銀印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海南博物館。

TAG: 文保銀印印章這枚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