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百戲,

是樂舞、雜技的總稱。

山西古絳州諸多百戲方面傳統民俗的遠源,

可追溯到夏商周或秦漢隋唐時期,

但直接傳承於金代,

而金代“百戲”又直接傳承於北宋汴京。

是故,

汴京和古絳州,

分別是北宋和金代

兩個前後相接的“百戲”中心。

本期推出的是,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建文文章:

百戲,從汴京到古絳州——

以伎樂雜劇、馬戲馬球、繡球獅子為例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百戲,是樂舞、雜技的總稱,早在東漢就已出現。《後漢書·安帝記》:“乙酉,罷魚龍曼延百戲。”南北朝詩詞名家徐陵《洛陽道一》:“綠柳三春暗,紅塵百戲多。”唐代詩人王建創作《尋橦歌》:“人間百戲皆可學,尋橦不比諸餘樂。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青巾各一邊。”稍晚是劉晏《詠王大娘戴竿》:“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汴京是北宋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實行“偃武修文”“以文治國”的國策,併成為歷代皇帝們遵循的“祖宗之法”,造成

“百戲”在汴京特別盛行

的局面。“百戲”是在“瓦子”(又稱“瓦市”“瓦肆”“瓦舍”)裡進行的,一個“瓦子”中有數座乃至數十座演出場所。為了便於表演和分隔觀眾,常用欄杆或布幔隔擋,就產生了亦俗亦雅的“勾欄”這個名稱。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東角樓街巷”中,“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裡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瓦子裡面蓮花棚、牡丹棚、夜叉棚和象棚最大,都可以容納幾千人;除了進行各種文藝演出外,也有售藥、卜卦、賣舊衣服、理髮、飲食、賭博、字畫、書坊等攤點及露天賣藝的人,構成了規模宏大的民俗娛樂圈。

在“瓦子”演出的內容特別多,有些是後世的戲劇前身;有些曲藝、雜技、相撲、木偶、皮影直至武術表演流傳至今。

同書卷五《京瓦伎藝》記載了宋徽宗崇寧、大觀以來在汴京城內各“瓦子”裡的主要伎藝表演及其內容,如小唱名角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人,擅長唱嬌滴滴的曲子的張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團等人。宋欽宗“罷教坊額外人”之後,教坊藝人在民間恢復演出的人中,以張翠蓋、張成及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兒、楊總惜、周壽奴、稱心等較為出名。劉百禽表演弄蟲蟻,孔三傳表演耍秀才、諸宮調,孫三表演神鬼,霍四究說三國故事評書,尹常賣說五代史的評書等。

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以下簡稱《呈百戲》),《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闡釋(1):“名為百戲,實際上是各項伎藝的綜合演出。如按所記伎藝依次分類,除進致語、唱《驀山溪》曲為開場形式,獅豹似為由人裝扮的形兒表演外,他如撲旗子、上竿、打筋斗屬於雜技,變陣、對槍劍蠻牌、七聖刀、抹蹌、變陣子及扳落則皆屬武術。”“至於舞旋之為舞,馬騎實為馬戲,則各為專技。惟抱鑼、硬鬼、判、啞雜劇,雖分屬四項名目,如果聯絡起來看,頗似一具有故事內容的舞劇。”記述了北宋後期在寶津樓下表演雜技、佇列、搏擊格鬥、化裝舞蹈、戲劇及馬術等“百戲”,給天子及萬民看的情景,這是北宋最高水平的藝術了。

古絳州,要從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將位於今新絳柏壁鎮的東雍州改為絳州說起,以後州治時有遷徙。隋代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到今新絳縣城,改名絳郡,轄正平(今新絳)、龍門(今河津)、太平(今襄汾汾城鎮)、曲沃、翼城、稷山、絳縣、垣曲等八縣。唐武德元年(618)復為絳州,直到1912年撤銷,多數時間轄以上七八縣,這些縣除絳縣外變化都不大。

絳州在地理上的意義,得從太行山說起。太行山東邊是以洛陽、開封為中心的華北平原,西邊是以西安、天水為中心的黃土高原。古代連線兩地的要道是穿越太行山南部的軹關陘和太行陘,絳州就處於其間的中心位置。軹關陘,起點在河南濟源縣東的軹城鎮,終點在侯馬市南峨嵋嶺和紫金山相交處的鐵剎關,中間經垣曲、絳縣、翼城南部後,往西到曲沃、侯馬,是山西古絳州至濟源的必經之路。太行陘,從河南沁陽常平鄉,到晉城市澤州縣碗城村,道路較多而分散。太行陘南端起點至山西高平、澤州之間共有三條通道,往西就到沁水、翼城了。

再說北宋,由於多年來重文輕武,軍隊沒有戰鬥力,金兵來犯時不堪一擊,被驅趕到江蘇南京和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政權。而後金與南宋對峙,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一線戰爭不斷,山西南部(古稱河東大地)之

古絳州所受到的衝擊較小,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原來在汴京勾欄瓦舍、舞樓、舞亭唱戲的演出隊伍,當紅名角們跟隨皇家國戚到了臨安,名聲較小的演員只有往西跑,來到古絳州。

中國古代講究事死如生

,也是絳州磚雕金元墓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長期以來學術界只看到古絳州的伎樂、雜劇一箇中心,卻忽視了與之結伴而行從汴京來到古絳州的“百戲”的其他內容,是“百戲”的又一箇中心。

現以伎樂雜劇、馬戲馬球、繡球獅子為例,予以說明。

01

伎樂、雜劇

,統稱為散樂。北宋設立供宮廷享用的教坊,宋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雲:“舊教坊有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箏色、方響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共十三部,有名的散樂演員都在勾欄中表演,還有一部分不在勾欄內表演的則衝州撞府稱為“路歧”。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曰:“今人呼路歧樂人為散樂。”《都城紀勝》同時又說:“散樂,傳學教坊十三部,惟以雜劇為正色。”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般(般演)雜劇,杖頭傀儡任小三,毎日五更頭回小雜劇,差晩看不及矣。……每遇內宴,前一月,教坊內勾集弟子小兒,習隊舞,作樂雜劇節次。”

《呈百戲》:“後部樂作,諸軍繳隊雜劇一段,繼而露臺弟子雜劇一段,是時弟子蕭住兒、丁都賽、薛子大、薛子小、楊總惜、崔上壽之輩,後來者不足數。”可見

雜劇在汴京之盛。

本文將雜劇之外的散樂稱為“伎樂”,以與雜劇相區別。

河南禹縣白沙為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趙大翁墓(1號墓)壁畫,墓為前後室,前室東壁闌額竹簾下是懸幔,懸幔下有伎樂十一人,分左右兩側,按樂伎演奏樂器,左側有五人,分前後兩排,後排為簫二人,前排為笙、排簫、琵琶各一人;右側也有五人分前後兩排,後排為大鼓、拍板各一人,前排為腰鼓、橫笛、觱篥各一人;兩側之間有一舞伎。登封黑山溝宋代壁畫墓也有西壁,有笙和拍板兩個女伎樂等。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白沙1號宋墓壁畫

山西新絳1979年發掘的南範莊金墓,墓坐北向南,由墓道、彩繪前室、後室及左右耳室組成。前室南壁共砌人物磚雕33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三排,每排八幅,浮雕二十四孝圖;下層為伎樂,自左至右,雙手舉花瓶一女子、捧果盤一女子,其後為由腰鼓、拍板、舞伎、觱篥、橫笛、大鼓、瓜田樂組成男子樂舞隊。

新絳北蘇村金墓,墓室坐北向南,墓門開於南壁正中,墓室四壁為正在演奏的伎樂磚雕,有腰鼓二,舞伎二,橫笛、觱篥、排簫、笙、方響、大鼓、琵琶、拍板各一共12塊,其中兩舞伎手舞帛帶跣足踏蓮,神態生動,舞姿優美。與早於它的趙大翁墓相比,樂器中多了方響少了簫,演員中腰鼓和舞伎均為二人而趙大翁墓則是二人在吹簫,演員和樂器整體看來一脈相承變化不大。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北蘇村金墓伎樂磚雕

在古絳州,還有襄汾賈罕金墓、侯村金明昌五年(1194)墓、聞喜小羅莊1、2、4、5、6號墓等。

1952年發掘的河南禹縣白沙沙東一座磚室墓,年代為宋代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至1124),略晚於趙大翁墓。這座墓中有雜劇四人和伎樂七人兩組人物磚雕分別嵌於兩壁之上。雜劇左起一、二人為正雜劇,三、四人為雜扮。伎樂自左至右所奏樂器為:大鼓、拍板、觱篥、腰鼓、觱篥、笛。女子擊大鼓和拍板,其餘為男子。

徐蘋芳先生稱為“散樂”,他根據“散樂”兩個女樂人的耳邊垂下的髮髻,判斷出出演正雜劇兩人雖然戴著幞頭,但她們耳邊也垂下發髻兩綹,因而是女演員;雜扮是男演員。“散樂既然和雜劇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經常同時演出,所以它們同嵌入一墓之中,正是宋代散樂和雜劇的真實情況。”

山西稷山馬村1、4、5號墓中有雜劇磚雕,但同時出現了由大鼓、腰鼓、拍板、笛、觱篥這五種樂器合成的磚雕,是雜劇伴奏樂隊,也算是伎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吧。

2014年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收藏刻有“楊揔惜”“丁都賽”“薛子小”“凹斂兒”名字的四塊北宋雜劇磚雕,據說出土於河南溫縣。這些著名雜劇演員前三人見於《呈百戲》中,既可作為北宋後期汴京雜劇的代表,也可作為

雜劇從汴京傳播到溫縣

的代表。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另有山西以1973年垣曲坡底金大定三年(1163)墓、1959年侯馬牛村金大安二年(1210)董明墓,製成“山西、河南出土的宋、金雜劇磚雕”,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雜劇從汴京到古絳州的傳播路線了。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02

馬球,即

擊鞠,手持杖長數尺、其端如月的球杖在馬上擊球入門

,在唐代已經相當時髦了,從皇帝宮女到民間少年都以打球為樂。詩人王建《宮詞一百首》說:“對御難爭第一籌,殿前不打背身球。內人唱好龜茲急,天子鞘回過玉樓。”

宋代馬球仍然處於高峰期,皇帝經常與群臣擊球娛樂。當時馬球表演,化裝男子執彩色球杖騎驢者稱為“小打”,頭飾珍珠翠玉、腰束玉帶、腳蹬紅靴的宮女各跨小馬稱為“大打”。除馬球、驢球外,還有騾球。

馬戲始見於西漢桓寬的《鹽鐵論·散不足二十九》中,陝西咸陽出土西漢漆奩、山東沂南東漢畫像石墓、漢晉“戲馬書”皆有錄。

唐代又有發展,《唐書·禮樂志》:“明皇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各為左右分部目,衣以文繡,絡以金珠,每千秋節舞於勤政樓下,賜宴設酺,其曲數十疊,馬聞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如飛。或命壯士舉榻,馬舞其上,歲以為常。”而張說《舞馬詞》則有“……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就是

唐朝馬戲盛況

的體現。

到了北宋,

馬戲仍然作為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京城闊少們的一項娛樂活動

,如《呈百戲》記錄了引馬、開道旗、拖繡球、 柳枝、旋風旗、立馬、騙馬、跳馬、獻鞍(棄鬃背坐)、倒立、拖馬、飛仙膊馬、鐙裡藏身、趕馬、綽塵、豹子馬和橫身馬鞍上掄動重物、大刀、雙刀等十八個馬戲節目,這些也傳到了古絳州。

馬球。侯馬牛村董海墓建於金明昌七年(1196),此墓分前後兩室。前室西壁為六扇格子門,中間四扇障水板上的四幅馬球圖,南起一、三匹馬為黃色,二、四匹馬為紅色,馬皆束尾,頸系紅纓,雄壯彪悍;馬球手矯健英俊,除南起四為髡髮外,其餘都是頭裹軟巾,身穿圓領窄袖長衣,腳蹬烏靴,右手執月牙形球杖,左手執韁繩,或縱馬馳騁,或勒馬長出手,或躍馬擊打,或停馬休息,將馬球比賽的場面,描繪得活靈活現。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馬戲與馬球在一起,要看襄汾曲裡金墓。墓東壁須彌座下部嵌6塊“蓮生貴子”磚雕,束腰部嵌10塊力士、花卉磚堆,自北向南為力士、蓮花、秋葵、力士、蓮花、牡丹、力士、蓮花、牡丹、力士。須彌座上嵌6塊馬球、馬戲磚堆,自北向南依次為馬球、馬球、馬戲、馬球、馬戲、馬球。

馬球磚雕

,由北向南:第一塊上打球者頭扎軟巾,身著長袍,足蹬馬靴,左手執韁,右手持偃月形球杖向後高舉,正追逐擊球。馬駕鞍,尾打結,四蹄騰空向前。第二塊同第一塊。第三塊上人、馬服飾與第一塊相同,打球者左手挽韁,右手執球杖,正勒馬返身擊球。第四塊人、馬服飾與第一塊基本相同,在馬後蹄處有一圓球,打球者左手勒回馬頭,右手執球杖,俯首視球欲擊,馬奔跑方向與前三塊相反。

馬戲磚雕

:由北向南,第一塊上一總角童子,身著短衣,斜披綢帶,雙腿直立於馬鞍之上,雙手各執一面三角旗揮舞。馬韁繫於鞍上,馬尾打花結,四蹄騰空,其勢如飛,無疑為《呈百戲》所記“又有執旗挺立鞍上,謂之‘立馬’”。第二塊童子身著相同的服飾,右腿彎曲前蹬,左腿向後略彎,赤手空拳立於馬背,我懷疑為《呈百戲》所記“或留左腳著鐙,右腳擊鐙,離鞍橫身,在鞍一邊,右手捉鞍,左手把鬃存身,直一腳順馬而走,謂之‘飛仙膊馬’”。西壁,與東壁磚雕數量、內容相同,唯獨馬球磚雕第一塊人、馬服飾與東壁者也相同,但打球者高舉球杖,正在擊打馬鞍下滾動的馬球。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襄汾曲裡金墓東、西壁馬戲、馬球磚雕

總之,透過馬球與馬戲,也能夠看出從汴京到古絳州的傳播線路。

03

獅子,古稱“狻猊”,雖然在中國有“百獸之王”的美譽,但到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時才傳入,接著由於佛教的盛行作為佛教中的瑞獸廣為流行。

繡球,是用五彩布製作而成的,具有十二個面、十二個瓣,是

生活多姿多彩、吉慶祥和的物化表現

,最早可以追溯到

唐代

,詩人劉禹錫(772~842)《拋繡球》寫道:“五彩繡團圓,登君玳瑁庭……幸有拋球樂,一杯君莫辭。”

同為唐代詩人的李謹言有《水殿拋球曲二首》:“侍宴黃昏曉未休,玉階夜色月如流。朝來自覺承恩最,笑倩傍人認繡球。堪恨隋家幾帝王,舞裀揉盡繡鴛鴦。如今重到拋球處,不是金爐舊日香。”李謹言的生卒年月不詳。按照他詩中所記,隋代就有拋繡球的習俗了。

到了北宋,《宋史·志第九十五·樂十七》有“女弟子隊,凡一百五十三人”,除菩薩蠻隊、感化樂隊等外,還有“三曰拋球樂隊,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銀帶,奉繡球”和“十曰打球樂隊,衣四色窄繡羅襦,系銀帶,裹順風腳簇花帕頭,執球杖。”

《呈百戲》中也有:“合曲舞旋訖,諸班直常入,只候子弟所呈馬騎,先一人空手出馬,謂之‘引馬’。次一人磨旗出馬,謂之‘開道旗’。次有馬上抱紅繡之球,擊以紅錦索,擲下於地上,數騎追逐射之,左曰‘仰手射’,右曰‘合手射’,謂之‘拖繡球’。”

南宋周煇在《清波雜誌》卷八“宮女神臂弓”,記載了政和五年(1115)四月宋徽宗在崇政殿觀看宮女“射繡球”表演:“閱子弟五百餘人馳射,挽強精銳,畢事賜坐,出宮入列於殿下,鳴鼓擊柝,躍馬飛射,剪柳枝,射繡球,擊丸據鞍開神臂弓,妙絕無倫。衛士皆有愧色。上曰:‘雖非婦事,然女子能之,則天下豈無可教!’……”看來唐宋時期皇家娛樂活動就有射擊繡球表演。

汴京城內酒樓門口都要搭起高大綵樓歡門,顯得歡歡喜喜、喜慶吉祥,也是酒樓特有的標誌。

《東京夢華錄》卷二“酒樓”就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綵樓歡門。”還有,名畫《清明上河圖》有7處,最顯眼的是圖左側的“孫羊正店”,正面門樓上是扎滿了繡球、花枝、鳳凰等的綵樓歡門。看來

繡球除娛樂類外還有裝飾的作用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從考古發現看,山西大同新添堡遼乾亨四年(982)許從贇墓,東北柱間壁壁畫,一磚雕破子欞窗,兩側站立兩名侍女,窗下一黑白花貓在撲捉繡球,這是娛樂類,也是最早出現者之一。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白沙趙大翁墓過道西壁壁畫中掛一繡球,而平定縣西關村1號金墓墓室北壁壁畫,一席床榻上高懸垂帳,當間掛一繡球,榻前兩側分別為男女侍從;汾陽高階護理學校4號金墓西壁壁畫,繪捲起的帷幔,中間懸掛一隻繡球等,這都是繡球壁畫的零星發現。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大規模、多場合的出現則到了金代古絳州地區的磚雕墓了。僅就繡球的種類,楊富鬥先生說:“金墓中堂前簷下多垂飾有繡球,以彩帛絲帶結織而成規則形圖案,或毬紋,或萬字紋,或簇六龜背,形態萬千,不一而足。”同時,還新出現了鎮宅獅子、舞繡球和獅子戲繡球,成為較高層次磚雕墓中不可缺少的裝飾題材,而且一直延伸到今天。

本文分鎮宅、裝飾、娛樂類來介紹。

1、鎮宅

確切說是雄性獅與雌性獅組成對稱的鎮宅娛樂品,在磚雕金墓中通常的放置處在南大門兩側,但其他壁上也少量存在。

董海墓前室南壁大門兩側鑲嵌磚雕,一雌一雄獅蹲坐於蓮花臺座之上,足踏繡球,頸系響鈴,充滿了威嚴與喜慶氣氛。同一個家族的侯馬牛村董明墓、董玘堅墓均建成於1210年,大門兩側的鎮宅獅子為高浮雕,東邊都是懷抱幼獅的雌獅,西邊是懷抱繡球的雄獅,但形態不一。董明墓大張獅口,董玘堅墓則口銜綵帶。兩獅蹲坐於六角須彌座蓮臺之上,集威武、可愛於一體。侯馬951號墓、稷山馬村8號墓等金墓磚雕也是如此。

這些墓例可以說明,

金代正是鎮宅獅的定型期

,由董明墓雌性皆足踏繡球變為雄獅踩繡球、雌獅抱幼獅的固定型式,一直流行到現在。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侯馬晉光製藥廠金墓(1210年建)南壁大門東側,獅子口銜綬帶、前足抱繡球蹲坐於束腰形臺上,兩獅間是正在演出的五個雜劇俑。襄汾曲裡金墓與董海墓的馬球影象一致,無疑屬金代。北壁六塊格子門磚雕兩側門獅,均踞須彌座上的蓮臺上,西側面相溫順前爪抓繡球,東側則面相兇猛前爪抓踩繡球,類似的情形也見於馬村5號墓北壁東西兩側。

汾陽高階護理學校5號金墓,甬道北壁上部為一臥於蓮花座上的獅子爪抓繡球,但南壁相應位置為一口銜仙草臥於蓮花座上的鹿,看來晉中金代還沒有安置雌雄兩隻獅子鎮宅的習俗。

2、裝飾類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古絳州最早發現繡球是2020年發掘的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侯馬東臺神1號墓,出土了兩塊繡球垂同心結磚雕;稍晚的2號墓也有兩塊。聞喜小羅莊4號墓東壁也有一塊繡球磚雕。這三座金墓中,繡球與花幡磚雕同時出現。侯馬牛村金天德三年(1151)1號墓,北壁正中明間闢門,門兩側榑柱上分別懸掛刻字花幡,和襄汾縣博物館收藏兩件鳳凰分別銜著繡球、同心結的金代磚雕,充分說明

懸掛繡球也是吉慶祥和的象徵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侯馬牛村董明墓北壁當心間吊掛、

南壁落地門罩上的繡球

董明墓北壁當心間,桌子兩邊墓主人夫婦相對而坐,表情泰然自若。兩人頭頂有垂下同心結和雙魚的繡球吊掛,象徵吉慶有餘。南壁落地門罩上兩邊懸掛繡球,西側垂下同心結,有童子抱著同心結往上攀援,寓意“代代吉慶”。

同一墓地的侯馬牛村65H4M102北壁、東壁落地門罩上的繡球,繡球、童子又有新變化;還有侯馬牛村65H4M104等,生活在有繡球裝飾的空間的人們,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大吉大利的人生!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3、娛樂類

又可細分為舞繡球、獅子耍繡球、其他三小類。

Ⅰ、舞繡球

1981年發掘的新絳南範莊金代晚期磚雕墓,比較少見,由墓道、墓門、前室、後室及左右耳室組成。前室精耕細作後彩繪,後室及左右耳室也是磚砌卻無磚雕。

前室北壁中間砌門樓,兩側各砌一直欞窗,窗下各砌“舞獅”磚雕一塊;南壁共砌人物磚雕33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二十四孝,下層為伎樂圖;東、西兩壁各有兒童在表演社火,敲小鑼、打腰鼓、吹笛、跳舞、“瓜田樂”(一人肩扛大瓜慶祝豐收)、“喬婦人”(一名男子扮成婦人,別人圍著他說笑唱鬧)等,在社火隊伍裡兩壁各有化了裝的兩人在舞繡球,滑稽可愛,從中可看到金代繡球在民間社火等娛樂活動中的作用。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Ⅱ、獅子耍繡球

獅子銜著繫有綵帶的繡球,盡情玩耍,或稱戲、或稱滾等,與唐代宮廷出現的獅子舞一脈相承。北宋陳暘《樂書》載:“唐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獅)子舞。師(獅)子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獅)子等國。綴毛為之,各高丈餘,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從中得知與今天舞獅相當接近,但不用繡球。

南宋朱翌有《觀弄獅子》詩:“狻猊日走二百里,於菟聞之望風靡。春晴酤酒大合樂,乃向尊前應宮徵。噘呻奮迅左右顧,櫪馬悲鳴汗流水。借官自古藏太常,失腳何年落村裡?”所述的是民間舞獅,但他也不知道何時由宮廷流入民間的,仍然未見繡球。

北宋時期古絳州沒有確切紀年磚雕墓,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的侯馬東臺神1號金墓還是最早者之一。該墓墓室四壁束腰部分,上層束腰砌力士、花卉和獅子戲繡球,下層束腰砌花卉與單獅戲繡球,長方形立柱作間隔;董海墓的束腰部分,為一大ー小雙獅或嘴啃、或抓弄,戲耍著一個綴有綵帶的繡球。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以前者為多,如襄汾賈罕金墓、稷山馬村1號墓、襄汾荊村溝金墓等,但也有兩者兼備的金大定二十年(1180)侯馬大李金墓。這座墓正方形墓室四壁下部砌束腰座,束腰部分嵌砌20塊雕磚,除南壁兩塊為石榴花外,其餘18塊均為獅子戲繡球,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雙獅,共戲一個長綢結紮而成的繡球,左邊少獅作蹲姿垂頭口銜,右邊大獅回首搶奪;另一種為單獅,鬣毛卷曲,項系鈴鐺,口銜綵球,或作回首賓士狀,或作向前疾馳狀。

Ⅲ、其他

南範莊金墓前室北壁兩側各有一直欞窗,窗下也各有“獅舞”磚雕一塊。中間是一假扮的獅子,從獅子的腹部綴布裙下露出的四條小腿看,是由兩個童子扮演的;前面有兒童執韁牽引,一兒童敲鑼開道,後面兩兒童雙手抱著繡球追趕,繡球應該是舞獅子的道具。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侯馬牛村65H4M104東壁格子門障水板有四塊童子社火磚雕,圖片說明為“當心間兩幅一男一女二童子前後相隨,緩步而行,男童在前,肩扛長槍,回首探望;女童在後雙手抱鑼,欲行又止。”在我看來,女童雙手所抱之物有可能也是繡球。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以上由金墓磚雕分伎樂雜劇、馬戲馬球、繡球獅子三個方面,論證了“百戲”從北宋都城汴京到山西古絳州的考古現象,其實還有“百戲”中的很多內容,這對於瞭解古絳州的民俗文化傳承大有裨益。

古絳州諸多傳統民俗的遠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或秦漢隋唐時期,但直接傳承於金代

,如金代“百戲”中的大鼓、大鑼、小鑼鼓等,傳承為今天的絳州鼓樂、稷山倒懸花鼓、襄汾鄧莊鑼鼓、令伯轉身鼓等,而

金代“百戲”又直接傳承於北宋汴京

。是故,

汴京和古絳州分別是北宋和金代兩個前後相接的“百戲”中心,這也跟宋金時期汴京和古絳州特定的歷史和地理條件有關。

《孟子·滕文公上》說:“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由汴京城裡的勾欄、瓦子及供皇帝們欣賞的寶津樓,到古絳州鄉村農莊,傳播、傳承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鎮宅獅的形成和定型、獅子舞或舞獅子中的以“繡球”為道具,從目前考古發現看,

古絳州是最早出現的。

作者簡介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田建文先生,山西襄汾人,1965年生,考古專家,山西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研究館員。

1984年在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取得學士學位,1989年在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取得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新石器、夏商周、秦漢及宋金元考古學研究。主持或參加過侯馬晉國遺址、夏縣西陰村遺址、浮山橋北墓地、鄉寧內陽垣墓地、絳縣橫水墓地、聞喜邱家莊墓地等考古發掘工作。

研究成果:《新田模式——侯馬晉國都城遺址研究》《晉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新認識》《初識唐文化》《山西考古學的區系型別問題》《山西的“前陶新石器時代”》《陶寺200ⅡM22的年代問題》《蒲縣曹家莊西漢匈奴墓》等。

文博山西田建文先生專題文章

文|田建文

原載於《映像》2021年第12期

原題|百戲,從汴京到古絳州——

以伎樂雜劇、馬戲馬球、繡球獅子為例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圖|映像 國家寶藏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稽核|方天戟

點選往期原創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山西古代壁畫

|眩暈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與山西

山西琺華

|南涅水石刻。民間原力

錯金鳥篆銅戈

。 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鉤。魏文侯之嘆

人間紅塵百戲多:從北宋汴京到金代古絳州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

TAG: 繡球絳州磚雕百戲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