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為何專家們不指出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普通人也常常會引經據典。比如老人家常常會說:“老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老師會說:“古人有云,好馬不吃回頭草”;父母常常會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些經典有的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源於生活經驗;有的是源於古代名人的語錄;有的則是真的出自某些重要典籍。不過不管是那種情況,都必須經過一個“約定俗成”的過程,才能被老百姓口口相傳、代代運用。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為何專家們不指出來

比如有這麼一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應該說是大家都耳熟能詳。雖然現實生活中,一般人不會說這話,但影視劇中,那些壞人可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然而仔細推敲一下,這句話邏輯不通啊!人不為了自己,就會天誅地滅,這怎麼可能。哪怕是影視劇和小說裡,那麼多道德高尚的人,也沒有任何一個被“天誅地滅”啊,這不符合我國幾千年的儒學思想。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為何專家們不指出來

原來,對於這句話,多數人都理解錯了;而那些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人,其實都用錯了。

哪裡錯了?有一個字,讀錯了,這裡的“為”不讀第四聲,而讀第二聲。有什麼區別?第四聲解作“為了”,第二聲解作“修為”。這句話的本意是:一個人如果不注重自己的修為,最後必將天誅地滅!如此一來,邏輯就通了。

那麼,這個問題,為什麼平時沒人指出來呢?那些專家為什麼也不站出來澄清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三個字:沒必要。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為何專家們不指出來

一開始我們就講到“約定俗成”,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要把經典語言換成老百姓的思維能理解的話。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常常會發生意義的變化。

比如這個“人不為己”,源於古代儒釋道三教的文化思想。佛道講修行,儒家講修身、克己,總而言之,就是都要“為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修為。而“天誅地滅”,在儒釋道的宗教層面,是可以實現的,因為儒家有“天”,道家有“閻羅”,佛家也有“地獄”,都可以懲罰不修己身的人。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為何專家們不指出來

然而無論儒釋道,畢竟是過去時;即便是在古代,一般老百姓也不理解。因此這句話傳到老百姓圈子裡,就變成了百姓能理解的“人不為了自己,就會天誅地滅”。當然,更多時候是被那些壞人用作詭辯之詞。無論如何,百姓能夠理解,這就是約定俗成的力量。

同樣的道理,“無奸不商”最初應作“無尖不商”,是說米商要多給買家一個尖尖,意思是多給一點米。這句話,是在表揚商人,而非貶低。但是這種過高的道德約束在民間,是很難施行的。老百姓看到的是部分商人很奸詐,而不是會多給你一個“尖”的米。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多數人都理解錯了,為何專家們不指出來

又如“無毒不丈夫”,最初應作“無度不丈夫”,意思為沒有度量的人,算不得是大丈夫。到了民間,意思也變了。對於這種在約定俗成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事實上誰也無法改變,只能將錯就錯,從眾隨俗。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發生變化的時間,其實往往並非是在當代,而是在古代就發生了意義的改變。所以今人就更加沒有必要去較真,去加以改動了。至於今天約定俗成的意思,以後會不會繼續發生改變,也是無法定論的。總之一切事物都是處於不斷變動之中,有時候,只要詞能達義,又能為大家所認可和理解,多一種解釋,又何嘗不可呢?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TAG: 天誅地滅約定俗成這句理解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