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做遺產保護是寂寞的,也不容易成功,但必須去做,但必須做

馮驥才:做遺產保護是寂寞的,也不容易成功,但必須去做,但必須做

“做遺產保護是寂寞的,也不容易成功,但必須去做。做遺產保護的人,需要犧牲自我、成就後代。”天津大學教授、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馮驥才先生強調說。

今天,在傳統村落保護《西塘宣言》發表十五週年國際研討會上,馮驥才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聊起自己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接觸文化遺產保護,沒錢時,賣畫也要支援。“從本心來說,感覺挺難的,比如,曾經受保護的一條街,十年後,可能就大變樣了。再有一些與文化記憶有關的戲劇人、手藝人,以前他們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許幾年後就移到外圍了。即便如此,遺產保護這事還得繼續做下去,如果當代人不做,傳到後人手裡就不剩什麼了。”

據統計,2000年全國有360萬個古村落,2010年是270萬個,10年間就消失了90萬個。保護傳統村落,如何區別古村落和傳統村落?馮驥才表示,“能夠納入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古村落必須有物質或非物質方面的傳統,代代相傳。如今,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上有6819個古村落,它們都有深厚的遺產或歷史記憶,鮮明的地域代表性,同時也是活態的古村落。可以說,古村落中最精華的部分已經抓在手裡了。那些暫時未選進名錄的,也不代表它們不重要,以後會增選也說不定。至少,保護的勢頭是好的。”

馮先生倡導,各個村落或可建村史、村志和檔案。“就像每個人都有檔案,每個村子也有自己的檔案資訊:有哪些物質或非物質的遺產,哪兒有祠堂或者橋樑,祠堂有沒有祖宗像,橋樑用的什麼石頭……大大小小,鉅細無遺地記錄在檔案裡。如果有了檔案標準,配以保護制度,那將來執行和監督起來就可一目瞭然。”

作家對土地、家人、故鄉的依戀,深藏骨血之中。“原來,我是個作家,後來為什麼干預到現實中來,就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我想保護天津的一條老街,要去發聲,讓更多人意識到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喚醒大家的文化自覺。”馮驥才說,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擁有光輝燦爛的文化,“燦爛就是多。我們保護傳統村落,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為什麼?為的是讓世界上更多人來認同中國的水鄉古鎮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每個水鄉古鎮都各有特色,比如,南潯是深宅大院,西塘偏平民化。從歷史的角度看明天,我相信,未來,中國人也會更喜歡迴歸鄉土,從城市走出來,到傳統村落去。”

作者:付鑫鑫

編輯:趙徵南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保護古村落村落馮驥才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