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妖錄│“比翼鳥”與“連理枝”的由來

說妖錄│“比翼鳥”與“連理枝”的由來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出自白居易所作的《長恨歌》,世人多用“比翼鳥”和“連理枝”比喻恩愛夫妻。那麼比翼鳥和連理枝的原始出處在哪兒呢?它們的由來又是怎樣的故事?

比翼鳥,傳說中一種雌雄同飛的鳥,在《山海經》中出現過兩種。

一種是《山海經·海外南經》中所說的,“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青、赤二鳥比翼而行,算是比較傳統的比翼鳥。而在《山海經·西山經》中提到“蠻蠻”,則是另一種意義裡的“比翼”。“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對於這兩種比翼鳥,世人大多比較認可前者。如《爾雅·釋地》中載:“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更是在賦予其“死而復生,必在一處”的說法:“南方有比翼鳥,飛止飲啄,不相分離……死而復生,必在一處。”

連理枝,為枝幹合生在一起的兩棵樹,所以又稱“相思樹”。

關於“相思樹”的故事得從[東晉]幹寶《搜神記》中“韓憑妻”說起。

“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妻密遺憑書,繆其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俄而憑乃自殺。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自投臺;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恆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於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

大意是:

戰國時期,宋康王搶了大夫韓憑的美妻何氏,因韓憑心懷怨恨被宋康王所囚,何氏託人送信給韓憑意在生死相隨。韓憑讀後自盡身亡,何氏也投臺而亡。留下遺書希望宋康王成全二人,能將二人合葬一處。可宋康王大怒,命人將二人墳墓分葬兩處,並許諾道,你們夫妻這般相愛,能使墳墓合起來,那我就不再阻擋你們。沒多久就有兩棵梓樹分別從兩座墳墓的端頭長出來,兩棵樹樹幹彎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樹枝在上面交錯。又有一雌一雄兩隻鴛鴦,長時在樹上棲息,早晚都不離開,交頸悲鳴,悽慘的聲音感動人。宋國人都為這叫聲而悲衷,於是稱這種樹為相思樹。相思的說法,就從這兒開始。南方人說這種鴛鴦鳥就是韓憑夫婦精魂變成的。

韓憑夫婦墓上所生梓木就是“相思樹”。

[唐]段公路在《北戶錄》中載:相思子,有蔓生者,與龍腦相宜,能令香不耗。幹寶《搜神記》雲:“大夫韓馮妻美,宋康王奪之。馮自殺,妻自投臺下死。王怒,令家相望。宿昔有文梓木,生二冢之端,根交於下,枝錯其上。宋王哀之,因號其木曰‘相思樹’。”

無獨有偶,在[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中也同樣記載過“連理枝”與“比翼鳥”的故事,只是主角由韓憑夫婦換為了陸東美夫婦。

“吳黃龍年中,吳都海鹽有陸東美,妻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時人號為‘比肩人’。夫婦雲:‘皆比翼,恐不能修也。’後妻死,東美不食求死,家人哀之,乃合葬。未一歲,

冢上生梓樹,同根二身,相抱而合成一樹,每有雙鴻,常宿於上。

孫權聞之嗟嘆,封其裡曰‘比肩墓’,又曰‘雙欄’。後子弘與妻張氏,雖無異,亦相愛慕,吳人又呼為‘小比肩’。”

大意是:

三國吳國黃龍年間,吳都海鹽有一個叫陸東美的人,娶妻朱氏,貌美端莊。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寸步不離,當時人們稱其為“比肩人”。但又有婦人說,“比翼”夫妻,恐怕沒有好結果。朱氏死後,陸東美也絕食而死,家人將其合葬。一年後,他們墳上生出兩棵相交連結的梓木,兩樹合生為一樹,樹上常有一對大鳥相棲。孫權聽聞此事,將此地封為“比肩裡”,為她們的墳墓賜名“雙梓墓”。後來,陸東美的兒子陸弘和陸弘的妻子張氏也恩愛有加,吳都的人都稱他們為“小比肩”。

(文:花紅)

· 感謝閱讀 ·

傳播中華志怪文化,講述九州妖怪故事。

TAG: 比翼鳥韓憑相思樹連理枝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