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季國風極致表達,展現純正中國美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雨涵

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二季歸來。2月28日晚該片登陸湖南衛視、芒果TV,原班人馬自我進化、創新思路,令其自上線來深獲好評。值得一提的是,眾多網友的評論反饋顯示,在對鮮活歷史敘事的讚歎和對華夏文明的情感共振中,越來越多人注意到了紀錄片《中國》自成一系的美學風格——在世界級的視聽語言與當代技術的實踐中,呈現出一派純正的中式美學,充滿了意蘊之慢與留白之美。

何為留白之美?“留白”一詞原是中國藝術作品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以留白突出空間主體,予人以無限遐想之地。美在意像,美在蘊道自然。“留白”式的審美承載了中國千年文化底蘊,也讓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在對“美”的追尋上,找到一片可以紮根的沃土,綻放出一抹文化的亮色。

《中國》第二季國風極致表達,展現純正中國美學

化繁為簡,在歷史尋根中合理感知清晰脈絡

疏而不空,滿而不溢。紀錄片《中國》第二季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一部紀錄片,與以往大眾熟知的歷史類紀錄片不同,它拒絕了“歷史流水賬”的紀錄方式,捨棄系統連貫的線性敘事,以思想和制度的發展為主線,只聚焦歷史程序中最具代表的人和事,透過再現這些名人的選擇和高光瞬間來映照歷史的流變。這種在歷史切口的選擇中無限留白的手法,顯然使這部紀錄片充滿了藝術性。

《中國》第二季國風極致表達,展現純正中國美學

《中國》第二季,從大唐皇帝對李白的一紙詔書講起,躊躇滿志的詩人走進長安繁華的燈火之中,與他的好友一起,開啟了唐代詩歌的鼎盛時期。煙花下心照神交的李白與杜甫,用他們的人生起伏牽動整個歷史的脈絡和思想程序,以他們的命運跌宕折射出一個時代,映射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歸宿,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感慨和遐想。元朝初年,喧鬧的“市井”舞臺中央,一出好戲正在上演。戲曲作家關漢卿,以他鬱郁不得志的一生及戲劇創作,折射朝代交替中讀書人們的困境與悲憫,揭露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不說一物卻道盡萬物。在《中國》第二季中,這樣獨特的切入視角還有很多——在宋徽宗趙佶的帶領下走向繁榮的宋朝美學,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的風雲變幻,鄭和下西洋對海外世界的勇敢探索,乾隆皇帝接見馬嘎爾使團、中西方兩個國家特別的碰撞……紀錄片以標誌性事件和人物,說思想,說細節,說意向,說趣味,讓觀眾可以從具體的某個歷史場景中縱觀時代洪流,思民族興衰,串聯起那些埋藏在歷史中的動人片段。

《中國》第二季國風極致表達,展現純正中國美學

該片解說詞也極盡點到為止的無言之美。譬如,兩位偉大詩人的盛世相遇,它僅用一句話就完成解讀:“在洛陽,杜甫終於見到了偶像李白。”而給後世留下瘦金體、青花瓷等無盡藝術瑰寶的宋徽宗,它也只是這樣概括他的藝術天賦:“趙佶對於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受力。”“但他們畢竟是親兄弟,畢竟血濃於水。”當功高震主的忽必烈,回到身為大汗的哥哥——蒙哥身邊時,解說詞僅以一句話,便道出兄弟之間的微妙氛圍,也以這一句話揭示忽必烈選擇順從的原因。在這些歷經打磨的文字裡,它們都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中國》第二季國風極致表達,展現純正中國美學

聲影再現,詩意表達歷史文化的意蘊之美

夜幕蒼穹下,身著寬袍的詩人拾階而上,登上距離帝國最高權力最近的地方,風拂過他的衣袖,偉大的詩人意氣風發。留白中生萬千景,無畫處皆是妙境。可以說,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從一開場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審美基調,畫面構建及表達上所遵循的中式美學,讓不少觀眾在觀看之後大呼高階。

《中國》第二季國風極致表達,展現純正中國美學

當中式留白、極致寫意配合著超寬畫幅的呈現,讓畫面更顯詩韻大氣,也使觀眾更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鮮活。在片中,渴望建功立業的杜甫,在弄權者的暗箱操縱中慘敗,紀錄片僅用空曠的院落一角,一張桌、幾壇酒,幾組遠近切換的鏡頭,便將杜甫孤鬱悲憫的內心世界完美呈現。攻破開封的女真人打碎了宋徽宗的美夢,在他安坐床榻時,一位帶刀的敵兵走進寢宮在床前和他對峙——該片用冷靜的鏡頭代替了國破的衝突與爭鬥,但每個觀眾都能從人物眼神的對峙中看到結局……虛實穿插,以無勝有。這種有餘韻、有留白的呈現方式和寫意手法,能夠最大限度地引導觀眾全情投入。正如《中國》第二季創作組所期待的那樣——“隱秘在黑暗中的所有細節,依靠觀眾自己的想象和意願來完成”,他們的確做到了。

與此同時,在音樂與聲效的處理上,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也堅持以少勝多的原則。安史之亂中的刀劍馬蹄聲,汴梁夜市的喧鬧及樂聲,特定場景才會出現的聲音,在這些關鍵時刻加深了觀眾的沉浸感,讓大家在觀看中能擁有一份身在其中的真實體驗。《中國》第二集還邀請周濤、何炅等耳熟能詳的聲音來擔任講述人,或溫情柔和,或沉穩儒雅,更能體現儒家思想中的“中正平和”。全片幾乎無對話無旁白,只通過講述人用聲音恰到好處的詮釋與創作,就向觀眾傳達出最飽滿的歷史情緒,為紀錄片增色不少,朝氣十足。

極致表達,釋放中國文化自信共振中國情緒

用“中國美學”講好“中國故事”,是紀錄片《中國》一以貫之的美好願景。眾多網友的一應好評,已充分顯示,這樣的願景已然成為現實。在作品內容與畫面的呈現、價值和思想的輸出上,《中國》無疑是美且成功的。在歷史事實的梳理中,在鏡頭、配樂的構建裡,《中國》採用了最極致的中式美學,留白之美、意蘊之美,對華夏思想進行了一次詩意地梳理與呈現,為紀錄片的精神核心及文化底蘊賦予了更為高階的神韻之美。

《中國》第二季國風極致表達,展現純正中國美學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這部非典型歷史紀錄片,恰以中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標準,打通了國際文化的交流壁壘。講好中國故事,構建屬於中國的歷史影像,讓觀眾在影像中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密碼,是他們出發時的方向。正如製作人李東珅所說,紀錄片已經並將一直做到,在傳統文化題材中彰顯中國審美,表達中國精神;在世界文藝領域鮮明地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範。

《中國》第二季國風極致表達,展現純正中國美學

為什麼會是《中國》?只是一部回溯中華歷史的紀錄片,為什麼能夠在“美”的追尋中,讓文化自信擁有更堅實的時代根基?看完這部紀錄片,也許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TAG: 紀錄片留白第二季中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