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江蘇老地名|汪曾祺寫火的這條巷

草巷口與汪曾祺故居僅隔一個東大街。過去,我們這裡民間常用的燃料不是煤,而是燒柴。每戶人家都會砌個鍋灶,平常煮飯、炒菜、燒開水都是燒蘆柴草。這種蘆柴草都是由農民從東北鄉用船運來,在大淖靠岸。要買草的,到岸邊和草船上的人講好價錢,賣草的即可把草用扁擔挑到買草的人家,過了秤,直接送到堆草的屋裡。從大淖往各家送草,都要經過一條巷子,因此這條巷子就叫做草巷口。

尋跡江蘇老地名|汪曾祺寫火的這條巷

高郵的“南門大街”。視覺中國供圖

給汪曾祺家買草過秤的是一個本家叔叔汪掄元。他用一杆很大的秤約了分量,用一張草紙記上“蘇州碼子”。汪曾祺是從掄元二叔的“草紙賬”上才認識蘇州碼子的。現在大家都用阿拉伯數字,認識蘇州碼子的已經不多了。

草巷口不光是巷名,與中市口、北市口和新巷口一樣,是區域性地名,涵蓋了草巷口和大淖一帶。就如同北京的新街口、菜市口、交道口一樣。

汪曾祺在《草巷口》中寫了大小七家商店,分別是油麵店、煙店、茶爐子、澡堂子、賣香燭的、碾坊和醬園。汪曾祺不但津津有味地寫出了七家商店的各自特色,還以其特有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令人難忘的的人物形象,讓讀者能聞得到當地的煙火氣味。

位於巷首東邊的油麵店(茶食店)不應該是“吉陞”,而是“江大陞”,江大陞是個夫妻老婆店,店主與《歲寒三友》中的靳彛甫是兒女親家。油麵店裡所賣糕點無非是:興化餅子、雞蛋糕、羊棗、烽糖餅等。他家的糕點多是零塊地賣,如果買得多,則用葦篾編的“撇子”裝好,一底一蓋,中襯一張長方形的紅紙,印上店鋪的招牌及地址。

澡塘(堂)子叫東玉堂。汪曾祺說他“在這家澡塘洗過多次澡”,可以說,這是汪曾祺早年曾經使用過的唯一現存建築。這個澡塘子有100多年了,至今沒有多少變化,幾乎還是老樣子。

七家商店再向北有幾戶人家。這幾家的女人每天打蘆蓆。她們盤腿坐著,壓過的蘆葦片在她們的手指間跳動著,延展著,一會兒的工夫就能織出一片。

草巷口澡塘子向東跑不了幾步便是大淖。大淖很美:“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淼的。這是兩條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條狹長的沙洲。沙洲上長滿茅草和蘆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夏天,茅草、蘆荻都吐出雪白的絲穗,在微風中不住地點頭。秋天,全都枯黃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頂上去了。冬天,下雪,這裡總比別處先白。化雪的時候,也比別處化得慢。”

尋跡江蘇老地名|汪曾祺寫火的這條巷

汪曾祺

汪曾祺筆下的《大淖記事》描述小錫匠十一子與挑夫之女巧雲之間的自然率真的愛情故事,展示了大淖地區的風土人情、民俗世態。

大淖區域中的人們沒有接受過儒家禮教的教育與薰陶,卻擁有民間最質樸淳厚的生活原則。他們講義氣,互通有無,真切地同情弱者,盡其所能地給予幫助。他們沒有任何偽裝地、自由地愛著與恨著。在大淖,婚嫁不用媒人,不受所謂三綱五常的限制,只要符合一個標準——情願。巧雲與十一子相愛,卻被水上保安隊的劉號長霸佔。巧雲沒有流淚,沒有尋死,也沒有就此認命,而是和十一子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這種道德感與正統的“節烈”觀念具有鮮明的區別,帶有明顯的民間道德與地域性道德的意味,體現了生機勃勃的生命意義。

草巷口是汪曾祺魂飛夢繞的一個地方,這裡的故事太多,他用他的筆向世人展示了這裡的無限風光和市俗風情。現在,這裡已成了汪迷的網紅打卡地。

尋跡江蘇老地名|汪曾祺寫火的這條巷

稽核、釋出:張一哲

TAG: 汪曾祺巷口澡塘蘇州碼子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