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星期六,在這裡每天60s讀懂世界!

9月12日,星期六,在這裡每天60s讀懂世界!

老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特別好,特別經典。至於經典在哪裡?很多人可能未必完全想明白了,今天來聊一聊。

這次就專門講一首歌: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歌是毛阿敏老師唱的,作詞的老師叫做王健。我是個寫字的,就只專門講一下它的歌詞為什麼好。

開篇兩句:

黯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爭鳴。

開篇兩句就好。你如果是行家,一看這兩句就知道這首詞的基本水平有了,後面應該不會太差了,至少可以保底七十分。

為什麼好?這裡就要說到一個詞,意象。三國那麼多東西,它就唯獨先選了兩樣意象:一個刀光劍影,一個鼓角爭鳴,就選了這兩樣放到最前面。

雖然選得談不上新奇,談不上別出心裁,但是選得合格,選得準確,選得有代表性。這就叫意象選擇得好。

再者你注意,選這兩樣東西是有講究的:

刀光劍影是什麼?是視覺,你眼睛看的。

鼓角爭鳴是什麼?是聽覺,你耳朵聽的。

所以它有畫有聲,意境一下子就立體了,本來是平面的東西它就就站起來了。

你作為一個聽歌的人,一聽到這兩句就覺得美,卻不知道為什麼美,其實原因就在這裡。

接下來一句: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

鮮活的面容。

這句講的是什麼?是人。“鮮活的面容”那不就是人嘛。為什麼第三句要講人?因為作詞的王健老師肯定是認為前兩句講的都是物,刀劍、鼓角都是物,都是背景,已經鋪墊夠了,所以這一句就轉到講人。一有了人,立刻就會有生氣。

所以這最前面幾句其實就是一套小組合:刀劍、鼓角,面容,其實就是——物、物、人。

看懂了這個,你就能懂作詞人下面的套路了,你瞧:

淹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怎麼樣,是不是一模一樣的套路,完全相同的小組合——物、物、人?先羅列兩個意象,一個黃塵古道,一個烽火邊城,接著再轉到人——“熟悉的姓名”。熟悉的姓名也是說人。

這裡還要插一句,之前講了為何用“刀光劍影”來配“鼓角爭鳴”,是為了有畫面有聲音,用“聲”來配“畫”。

那麼此處為什麼要用“黃塵古道”配“烽火邊城”呢?這是為了讓“冷”來配“暖”。黃塵古道是冷的,是蒼涼的;而烽火邊城是熱的,是激烈的。烽火這個詞一出來你自然就覺得熱了,有溫度了,對不對。作詞的人加一個烽火進來,一下子就把溫度加進來了,把火紅的顏色加進來了。這就是講究。

TAG: 鼓角烽火爭鳴作詞刀光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