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喜歡品茶的人恐怕沒有不知道宜興紫砂陶的,很多茶室至少也要有幾件。如果我要問,你知道坭興陶嗎?你有坭興陶嗎?我想十有八九都會搖頭。有位資深茶客曾跟我說過,不知道坭興陶的人還稱不上真瞭解中國的茶文化。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欽州,乃中國坭興陶都。欽州坭興陶,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早在1915年首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即榮獲金牌獎。其與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陶、四川榮昌陶,並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但是,現在唯有紫砂陶一枝獨秀,竟然有許多茶客片面的認為唯有紫砂陶喝茶才能有味道,這是一種無知的體現。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發現最美北部灣來到欽州,如果選一個文化節點,必須要從坭興陶開始。而想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則一定要從古龍窯開始。當我們得知坭興陶的古龍窯不僅有幸儲存,並且十分完整,真的是喜出望外。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古龍窯位於欽州市區欽江東岸,佔地面積約100畝,是水東缸瓦窯村坭興陶文化遺址的標誌性建築。水東缸瓦窯村自明朝起,歷代不事農耕,專志陶業,是欽州城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古陶文化遺址。現已成為“坭興陶千年傳統燒製技藝保護基地”。

古龍窯是傳承坭興陶燒製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其重要的實物、場所和歷史見證。

它始建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前後,600多年間,數易窯址,歷經了九座古龍窯的窯火傳承,見證和代言了中國坭興陶的輝煌和起伏。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2012年,欽州市對古龍窯進行重新修繕,於2015年“五一”期間對遊客開放,2016年第一屆千年坭興陶古龍窯火祭之時重燃薪火。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或許是我們去的太早,古龍窯大門緊閉,只能隔著鐵欄杆遠遠的拍幾張。因為沒有開放時間的標誌,只見現場是施工的景象,十分雜亂,心裡有些遺憾。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遠遠的看見馬路對面有家制作坭興陶的大招牌十分醒目,於是想打聽一下古龍窯的參觀情況,順便了解一下坭興陶產品。不看不知道,坭興陶真奇妙,也真的有歷史。

欽州坭興陶,古稱“越陶”,學名紫泥陶,產自廣西欽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據歷史文獻記載:“我欽陶器,始發明於唐以前,至唐而益精緻。”說明唐代以前欽州已有製陶作坊,製作工藝已趨成熟。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欽州坭興陶一般燒製溫度在1050℃-1200℃之間,含鐵量大於8%,燒製收縮比6-8%左右,原料只有兩種,為欽江兩岸東西泥,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按軟六硬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撐方為上品。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目前坭興陶只能做浮雕和線雕,做不了填彩,做出來的顏色為紅色、古銅色較多,也有黑色或是其他顏色,線雕後未經打磨露出的內胎為米黃色,柴燒後的窯變也是古拙耐看,窯變也是無釉坭興陶的一大藝術特色。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這是一家前店後廠的製陶坊,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瞭解到坭興陶的生產製作過程。南方的老闆真會做企業,聽說我們來自東北,想看看生產現場,不僅歡迎拍歡迎看,還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坭興陶的特性。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坭興陶工藝:常用工藝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捏塑成型、擠壓成型、注漿成型、印坯成型等。其中擠壓成型和注漿成型使用模具製作,適合大批次生產,而拉坯是最常用的手工成型方法,適合製作圓形器皿;

優劣勢:拉坯製作的大件花瓶工藝水平在中國陶業內首屈一指,但其他製品成型工藝和造型藝術對比紫砂仍有很大差距。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坭興陶燒製目前大部分採用電窯,當燒製到一定溫度時往爐內投放木炭、樹枝、松香等以催生窯變。

發生窯變的陶器經過打磨拋光會呈現出古銅、墨綠、黑藍等多種顏色,帶來金屬般的光澤和質感,形成坭興陶獨有的特色。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坭興陶保持茶葉中芳香由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斂和殺菌的作用。所以,我們說坭興陶茶壺能夠稍微延緩茶水的黴敗變餿一點也不為過,正所謂“盛暑越宿不餿”,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悠久的製陶史鍛造了精湛的民間製陶工藝,每個地方的陶器不僅是外觀所看到的區別,泥土含量、歷史文化、裝飾風格、地域特色等都是組成的一部分,好的茶壺一定是利茶的,我們也不能單純地說,某一個地方的壺泡茶就好,不同的茶也需要不同的特性來更好的激發茶性,可根據自己親身喝茶感受來選購茶壺。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聽老闆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儘管這其中包含許多對坭興陶的溢美之詞,但是文化歷史和製作過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沒有故弄玄虛。

回到停車場時,發現古龍窯的大門開了,裡面有工人在準備幹活,趕緊折返回去,就這樣有了近距離拍攝的機會。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古龍窯是目前我國已發現現存最長、儲存最完整的古代燒陶的窯址。

窯長約82米,分窯頭、窯身、窯尾三部分,窯身兩側開有鱗眼47對,這是投放燃料、觀察火色的視窗。窯門5個,其中,東面2個,西面有3個,供土坯入窯成品出窯。

龍窯上方建有窯棚,棚以磚柱承重,蓋瓦頂以防風雨侵襲窯身。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整座龍窯斜向上,火焰自然向窯尾上升,熱能充分利用。龍窯頭低尾高,龍尾高出龍頭水平方向約10米。窯頭外徑寬2米,窯尾寬 3米,窯身高約2米,此窯可供兩三百人一起勞作。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從頭走到尾轉了一圈,我對古龍窯是如何點火燒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最需要技術含量的環節。經請教,果然如此。

燒窯最講究技術了,首先燃料就很講究,一般用松樹枝作燃料,這種燃料可燒出理想窯溫。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而觀火色則是燒窯中最核心的經驗,非長期積累不可得。每窯窯火燒製時間約三天三夜(72小時),經窯頭火燒,到第一火眼“幫火”,再到第2個火眼以後的依次“上火”,隨著火溫的升高,火色呈“濁”、“亮”、“清”各種色彩,稱窯火“三浴”。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坯品入龍窯裝好後,燒火前均用磚、泥將窯眼、窯門封閉,只留窯頭火口。從窯頭火灶點火後持續投柴燃燒,約經10小時左右,窯頭火溫升至900多度,便自然上火,將第1個火眼開啟,看到火色呈暗紅色,稱為“濁”。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在第1個火眼投放柴火,稱為“幫火”,繼續燃燒約3個小時,火溫將達到1100度臨界點時,火色透亮透白,器呈紅白色,稱為“亮”,此時即開啟第2個火眼投放柴火,並封住窯頭火口,第1、2火眼繼續投柴燃燒。

繼續燃燒約1個小時,達到1100度,火色透亮,至純至清,稱為“清”,此時開啟第三個火眼投柴,封住第1個火眼,第2、3火眼繼續燃燒。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燃燒到火色達到“亮”至“清”時,開啟第4火眼投柴,封住第2火眼。第2眼以後的燃燒為“上火”,用此方法依次往後迴圈燃燒,直至窯尾。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不說不知道,原來燒窯程式如此繁瑣,要三天三夜都在觀察火色,不能有一絲懈怠,畢竟火候很關鍵,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坭興陶精品就是這樣燒出來的!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升級,傳統的坭興陶柴燒技藝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現代窯燒製坭興陶,而欽州古龍窯則是秉承了600多年前的傳統古法,燒製出來的藝術珍品,每一件都帶著歷史的印記,每一件都值得收藏,每年只燒製一窯,其精品可謂“一件難求”。

六百年古龍窯解讀坭興陶前世今生,欽州古文化的地標,堪稱國家寶藏

遇見亦是美好,塵封便已傾城。

本圖文由作者@官姥爺愛旅行 原創,拍片碼字不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和商用

TAG: 興陶龍窯火眼火色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