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笙記憶

2017年《我是歌手》第五季的舞臺上,斬獲第59屆格萊美獎的吳彤先生,帶著自己的樂器笙,為林志炫助陣競演,一曲《御龍銘千古》燃爆全場。有人說,林志炫唱出來了大將軍征戰沙場的感覺,而更多音樂人評價:林志炫已經是歌中之神,再加上笙的演奏,簡直太燃了。

吳彤先生從5歲就開始學習笙的演奏,不僅僅是一名歌唱家,近年來更是專注中國民族樂器,致力於把中國樂器發揚光大。笙作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樂器,如今卻不被人熟知,這是一種遺憾。《中國好詩詞》特邀嘉賓,北京師範大學康震教授評價,笙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夜夜笙歌、鳳管鸞笙、笙歌鼎沸等成語,都是在說笙。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記憶中,每一次在家鄉看到結婚或者葬禮的時候,就會看到這種樂器,聽起來沒有那麼的響亮,像是金屬在地上摩擦的感覺,充斥在嗩吶和鑼鼓聲中,顯得那麼卑微。直到長大才知道,其實笙在歷史上有悠久的歷史,是作為一種文化而存在。

如今隨著中西文化的結合,各種西洋樂器開始流行,吉他、小提琴、鋼琴等走入人們生活,笙逐漸被替代,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看不到這種樂器,只有在少數農村的葬禮上才會看到。

笙釋義

笙,是我國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對西洋樂器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通俗來講,笙是世界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在古人眼中,笙的發音最為清晰,是高雅柔和,音質完美的代表樂器。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日本樂器會會長岡本文雄曾專門對中國古樂器作了研究並出版專著,表示在中國古代,所有的傳統吹管樂器中,笙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大型的晚會中,各種樂器共同演奏,笙可以更好地為樂隊伴音,可以起到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

中國笙演奏家吳彤先生,在美國密執安大學音樂學院演奏主要使用的就是笙,目前笙的最早實物是曾侯乙笙,共出土6個,有12、14、18管三種。簧片用竹製。在漢以前,笙和竽在宮廷中佔據重要地位,皇帝在聽曲伴舞的過程中,用到的樂器便是笙。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由於古代的科學技術的限制,笙斗大多用葫蘆製作,吹嘴由木頭製成,十幾根長短不等的竹管插在笙斗的上面,吹時用手指按著竹管下端所開的孔,使簧片與管中氣柱發生共鳴而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

笙的歷史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幾支匏笙,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笙。史料記載,在殷代就已經有笙,春秋戰國時期,笙已非常流行,並且與竽並存。在寓言故事“濫竽充數”中,這位濫竽充數的人便是演奏的笙。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到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竽、笙仍並存,只是竽一般只用於雅樂,逐漸失去了重要位置,但笙卻在隋唐有重要的位置。在最早期,笙相當於把一排蕭並排,沒有簧片和笙鬥,後來經過改進,才加入了簧片和笙鬥。當時候的笙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義管笙。除此之外,還有兩根管,作為備用管,這在當時,是非常大的改進。

在古代早期時,笙大多都是竹製,但是這種材料畢竟不能承壓久放,後來經過改進,作為了銅質的,在外型上也有了改進,明清時期出現了方、圓、大、小各種不同的笙的形制。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詩經》中記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這裡所講的吹笙鼓簧,就是樂器笙。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結合,笙的管數在不斷的變化。傳統笙一般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簧等多種。在最早期,笙就透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在1777年法國的一些傳教士還傳到了歐洲。在當時,俄國的音樂家柯斯尼克就模仿我國笙的簧片原理,製造出管風琴的簧片拉手。

18世紀,俄國科學院院士曾專門撰寫文章稱讚: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可見在國外的樂器史上,笙對其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笙吹奏技巧

笙作為多簧管樂器,在眾多樂器中,演奏的難度較大,需要有強大的肺活量才可以駕馭。在學習笙樂器的技巧中,想要學習笙演奏,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呼吸和換氣。在吳彤先生各種場合的笙演奏中,不管是歌唱還是演奏,很多人都貌似看不到吳彤換氣,其實,作為一個從小學習笙的音樂家,他已經掌握了換氣技巧。

比如迴圈呼吸法。其基本方法是,在吹笙的過程中,當肺部的氣息不多的時候,要利用舌頭根部迅速向前推氣,同時鼻子快速吸入空氣,這樣會保證自己的肺活量夠用。看似簡單,實質上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才可以做到。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在我國大部分農村,這種樂器出場率較高,特別是在一些婚禮場所,很多演奏者在演奏一段時間往往會休息幾分鐘,因為笙確實需要較大肺活量,在演奏一個曲子的時候,往往需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這種需要在吹奏過程中不斷摸索的技巧是笙演奏的最難之處。如此看來,演奏笙不是一件易事,這也是笙逐漸被取代的客觀原因。

笙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西方文化的結合,越來越多的西洋樂器得到了國人的喜愛,薩克斯、小提琴,手風琴等等,在很多結婚的場合已經看不到笙的存在,和嗩吶一樣,已經不再成為“流行樂器”,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眾多家長都讓孩子學習鋼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等,因為流行樂器更符合社會需要和諸多演奏場合的需要。

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其實,在我國古代,作為古老文化而存在的樂器不在少數,二胡、嗩吶、琵琶、笛子、古箏等等。只是由於社會觀念的提升,加上西洋文化的衝擊,讓民族樂器逐漸下沉。對於笙而言,已經很少可以見到,以至於淪為葬禮上的“喪曲”標配,這顯然是遺憾的。或許,在後人對子女的教育中,只有聽到“羌笛何須怨楊柳”“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古人的古詩時,才會想起,原來在我國曆史中,也有這樣王者般的樂器存在過。

TAG: 樂器演奏簧片吳彤吹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