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天橋八怪”到底是哪八怪?

老北京“天橋八怪”到底是哪八怪?

提起北京民間表演藝術,自然想到老北京的“天橋八怪”。

“天橋八怪”指的是從清末至民國,活躍在老北京天橋地區進行民間藝術表演的八位著名民間藝人。

自清初遷漢令之後,天橋地區逐漸形成了民間娛樂表演中心,這裡活躍著各種行當的民間藝人,其中不乏擁有獨門絕活者,被稱為“天橋八怪”。據說,從清末到民國末期,一共出現過三代“天橋八怪”。

老北京“天橋八怪”到底是哪八怪?

第一代“天橋八怪”有:

“窮不怕—朱紹文,相傳是相聲的鼻祖;

醋溺膏—相聲演員,長於口技;

韓麻子—單口相聲藝人;

盆禿子—禿頭藝人,用筷子敲瓦盆伴奏;

田瘸子—練武至殘者,表演槓上二指禪;

醜孫子—相聲藝人扮怪樣;

鼻嗡子—小曲藝人,鼻子吹竹管、腰間掛鐵壺敲節奏;

常傻子—表演掌劈鵝卵石。”

第一代天橋八怪產生於清末,民國初年漸從視野消失,曇花一現。

第二代“天橋八怪”有:

“訓練蛤蟆教書老頭:其訓練的蛤蟆和螞蟻模仿課堂教學和軍隊操練;

老雲裡飛—表演滑稽戲;

花狗熊—與妻子表演民間小戲,因扮相似狗熊得名;

耍金鐘者—繪製些比例失調畫,透過金鐘反射能看到正常影象;

傻王—表演碎石背磨盤等硬功,面相憨厚得名;

趙瘸子—早年習武殘疾,表演槓子;

志真和尚—僧侶裝扮表演硬氣功;

程傻子—表演訓狗熊和頂碗等雜技。”

第二代“天橋八怪”大概出現在辛亥革命後的北洋政府時期。

第三代“天橋八怪”

大概出現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包括:

“雲裡飛—屬老雲裡飛長子,承父業表演滑稽戲;

大金牙—拉洋片藝人;

焦德海—相聲藝人;

大兵黃—曾是張勳的兵,以罵街形式招攬生意;

沈三—摔跤藝人,全運會摔跤冠軍,也曾鬥敗過俄羅斯大力士名震京城;

蹭油者—販賣肥皂商販,看到路人衣服上有油漬就主動上前用肥皂給人家洗淨,推銷肥皂;

柺子頂磚—殘疾乞丐,行乞時頭頂兩米多高的一籮方磚跪在地上;

賽活驢—裝扮毛驢的民間藝人,其表演神似活驢而出名。”

老北京“天橋八怪”到底是哪八怪?

說完“天橋八怪”,我們再看看失傳的老北京“子弟書”藝術。

“子弟書”又名清音子弟書、子弟段兒、弦子書,是一種流傳於京津和東北地區滿族人口中的曲藝形式。

多由一人表演用三絃伴奏,只唱不說,音調和緩、低沉、肅穆。

“子弟書”產生於清乾隆年間,清光緒年間逐漸衰落,在民國年間唱腔失傳,至今僅僅有五百餘篇唱本存世,中國北方曲藝“單絃、京韻大鼓、東北二人轉”等民間表演曲種都深受“子弟書”的影響,這些曲種的一些經典唱段甚至是直接移植自“子弟書”唱本。

嘉慶末年,“子弟書”開始向普通百姓擴散,成為廣受老北京百姓歡迎的一種曲藝形式,從最初滿漢合壁轉變為用漢語演唱,伴奏樂器也從八角鼓變為三絃,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子弟書”民間藝人。譬如,石玉昆、繆東麟、愛新覺羅·奕賡、郭棟兒、安靜亭等,成為老北京最為流行的曲藝形式之一。

同治年間,“子弟書”藝術發展達到了頂峰,著名藝人郭棟兒開創了曲風明快,唱詞通俗的南城調,更進一步擴大了受眾範圍,此後許多盲人也因為演唱“子弟書”出色而名聞於市。

光緒年間,隨著鼓書、單絃、快書等曲藝形式的興旺,“子弟書”開始衰落,許多曲目逐漸失傳,東西兩調幾乎絕響,南城調的許多曲目唱腔被單絃吸收;流傳於東北的“子弟書”則融入二人轉;而天津的“衛子弟”直到文革徹底失傳。

老北京民間表演藝術豐富多樣,種類眾多,譬如,“中幡,拉洋片,皮影戲,木偶戲,京西太平鼓,京韻大鼓、舞獅舞龍、舉刀拉弓、崩鐵鏈、抖空竹、高蹺秧歌”等民間特色表演藝術。在北京廟會上,還能領略到北京民間藝人的精彩表演。

老北京“天橋八怪”到底是哪八怪?

總而言之,以北京民間工藝和民間表演藝術組成的北京民間藝術,是傳統北京文化娛樂底蘊在社會文化中的集中體現,其系統反應了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多樣性和藝術史脈略,體現出北京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濃郁民族地方特色。今天,

進一步挖掘傳承和保護北京民間藝術,是時代和歷史的責任。

京彩臺灣

微訊號:bjstb2017

TAG: 子弟書八怪天橋表演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