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本意是什麼,上善若水如何解讀?

“善”的本義。

從造字角度來看,最早現於周朝中期的金文,字形為是上面一隻“羊”,下面兩個“言”,而這隻羊的頸上,繫著一個繩套。兩個“言”字並列其實是個古字,發“淡”的音,是“爭說”“竟說”之意。後來字形發生變化,將下面簡化成一個“言”字,隨著隸書、楷書的變化,最終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這是個會意字,那是不是羊在說話?不是的。而是人們在交口稱讚“羊”的馴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義是“良”、“好”、“馴善”,其後又引申出“友好”、“擅長”、“讚許”、“容易”、“熟悉”等等意思來。

上善若水

而老子的“上善若水”很明顯是指引申意思。

“上善若水”,如今已經是個成語,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現在大眾更多的是把“善”理解為“善良”,把整句話解釋為“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樣潤物無聲,不求回報”。

這些都對,一個成語在後世的引申和解釋都是要根據環境和時代來定的,但是原文到底要如何解釋才能儘量貼近老子的本意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的眼中並沒有善惡之分,只有“無為”和有“有為”,無為順道,有為逆之。

善的本意是什麼,上善若水如何解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世間萬物不過循道生生滅滅,沒有什麼不同,那麼,“善”與“惡”也不過是大道在天地之間的正反對映,真正得道之人是不會在乎世人給出標準而定的善惡。

人們提出的所謂善惡在得道者心中不過是過眼雲煙,最終會歸於大道,混於大道。

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經》中的“善”並非“良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用“善”在這裡指代的一種“道”的狀態,“上善”是非常靠近“道”的狀態。因為《道德經》里老子也說過,“道”是無聲無形無質的東西,名字都是勉強命名為“道”,那麼道的這種不可捉摸性確實是很像水,而且並不止於形似,“道”的特性也像像水一樣既對萬物一視同仁,又生萬物而不自知。

越靠近道,就發現道的狀態像水一樣。水生萬物而低調不爭,隨遇而安,處在眾人都不喜歡的低處。所以是有點類似於道生世間萬物而不讓人察覺。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裡繼續闡敘水的七種類似於“道”的地方,其實是將“道”形象化,讓大家學習水的各種品性一樣去追求“道”。

善的本意是什麼,上善若水如何解讀?

“居善地”,水往低處流,從來沒有逆流而上的,這是“道”的順應;“心善淵”,水空虛靜默而深不可測,這是“道”的如深淵般守中;“與善仁”,水澤被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是“道”的大仁;“言善信”,水遇阻礙即避讓,一定會依道前行,這是“道”的守信;“政善治”,水滌盪汙穢,平衡測量,這是“道”的治理;“事善能”,水遇方則方,入圓則圓,這是“道”的能力;“動善時”,水冬冰春融,豐沛乾涸有節令,這是“道”的合乎天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我們只有像水一樣不與物爭,不與人爭,不與百姓爭,不與天地爭,對待外界事物順應其自然發展,順應大道規則,讓外物和自身達到完善和諧的地步,自然就沒有什麼好擔憂的了。

水兼七善(道的七種特質)而不憂,我們追求道也是如此。其實這章中所有的“善”歸結到最後還是“不爭”,即“無為”的狀態。

所以上善若水中的“善”實際上是指非常接近“道”的狀態。

善的本意是什麼,上善若水如何解讀?

這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並不影響成語和句子意思的與時俱進。

其實很難確切真正知道老子原文的真意,不過我們能確定的是,在老子的眼中,天下萬物都是“道”所化,最終也將歸入大道,迴圈往復,生生不息。

老子追求的“大道”,遠在我們普通人認定的“善良”之上。

所以他絕不會說什麼“最好的善良”之類的話,他不是這個層次的人。

TAG: 萬物上善若水老子不爭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