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這首看似風輕雲淡的小詩,其實是託物言志,另有深意

司馬光七歲就能背史書《左氏春秋》,並且小小的年紀,就可以說出書中內容的大意,這與父親司馬池良好的早期教育不無關係,也讓他後來可以順利的編撰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七歲的這一年,小司馬光還靠自己的智慧,砸碎水缸救了小夥伴,轟動一時,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併入選小學生課本。一個小孩爬到缸邊玩,不小心頭朝下栽了進去,小夥伴們都嚇得不知所措,小司馬光則撿起石頭砸缸,救了小夥伴。

聰明好學和知識豐富的司馬光20歲高中進士,步入官場,後與志趣相投的王安石成為摯友。但兩人對治國之策的理解常常是南轅北轍,各執己見,特別是從王安石提出變法的主張之後,更是屢屢發生激烈的衝突。一怒之下,司馬光辭官退居洛陽。

司馬光這首看似風輕雲淡的小詩,其實是託物言志,另有深意

司馬光非常低調,不在乎名位。相傳還有這樣一個與蘇軾有關的小故事。司馬光,字君實,家裡的僕人都叫他“君實秀才”。其實這時的司馬光已是宰相。一次蘇軾來訪,聽到僕人還稱呼司馬光為“君實秀才”,不禁笑出聲來,僕人知道實情後,都改口叫司馬光為“君實相公”了。司馬光嘆道,我家的僕人,讓子瞻教壞了。

司馬光在洛陽的這些年,潛心著書,繼續編撰編年體鉅著《資治通鑑》。遠離朝政與朋黨紛爭,心無旁騖,自是心清氣爽,詩人偶爾也會應景應季寫點小詩,《客中初夏》就是他這一階段的作品,作者託物言志,感慨世事紛繁,唯有對皇帝的忠貞不曾改變。

客中初夏

宋代: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司馬光這首看似風輕雲淡的小詩,其實是託物言志,另有深意

第一句詩人起筆寫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躍然紙上,春去夏來的四月,雨過天晴,雲清氣朗,烏雲散去,陽光溫暖和煦,這是一個令人神清氣爽的日子,詩人頗有興致的欣賞這迷人的景色。

第二句的南山當戶,指正對門的南山。雨後正對門的南山,已經變得格外明淨。詩人沒有用過多的詞彙修飾此時雨過天晴的場景,給讀者以足夠的想象空間,澄淨的天空,清晰的視野,南山的鬱鬱蔥蔥都可以盡收眼底了吧。

詩人第三句寫的是柳絮,夏初之時,柳絮已經不見了。作者在這裡有著更深的含義,自己不是因風而舞,沒有方向的柳絮,不會肆意隨性,或是趁勢而為,詩人以詩言志,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尾聯詩人盛讚葵花的品性,向日而傾,執著而堅定的追隨著陽光。詩人在官場已久,自是對見風使舵,有如柳絮順風而轉的小人,充滿厭惡,他們隨風而倒,人云亦云的品性,深惡痛絕,唯有向陽盛開的葵花值得敬重。

司馬光這首看似風輕雲淡的小詩,其實是託物言志,另有深意

《客中初夏》這首小詩,清新自然,明麗淡雅,直白之中蘊含著作者恆久而堅定的態度,不屑柳絮一般的品性,隨意跟風,要如葵花一樣,堅守內心對國家與皇帝的忠誠。作者託物言志,寄情於景,委婉含蓄的表述了執著於自己政治理想的信念。

TAG: 司馬光柳絮詩人葵花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