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2020年7月8日《莆田僑鄉時報》文獻名邦04版

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尋蹤明代鄭紀就讀的聖地

在莆仙民間,人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諺語:“莆田出百喜,不如仙遊出鄭紀”。在莆田歷代官譜中,鄭紀只是明代戶部尚書,雖官居一品,但高出鄭紀官位的權貴大有人在。那麼,鄭紀為何會在民間如此傳頌?這就要看為官者能否傾情民生,造福於民。鄭紀為官清廉,不畏權貴,體恤民情,減輕賦稅,興學勸耕,植蔭造林,倡建橋樑等功績,深得鄉民的愛戴;尤其是他為民請命“抱芋上書”減免仙遊三年田賦的故事,500多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古今亦如此。按當今流行的話來說,鄭紀為官之道秉承“接地氣”與“正能量”的“真氣神”風範,深入民心,得以廣頌。

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東山寺

明代鄭紀為民造福的故事很多,然而你是否知道鄭紀小時候曾經讀書的地方?我們一道去尋蹤500年前,鄭紀未出仕前就讀的聖地——東山寺,探尋曾經在興化府教育史上輝煌一時的“東山書院”的前世今生。

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東山寺(東山書院)鄭紀讀書的場所

東山,在“儒、釋、道”三教界中都常見的詞彙,歷代對“東山”這個詞彙,講義不同。仙遊縣度尾鎮東峰村境內的東山寺,位於仙遊縣文賢裡(度尾鎮古時的地名)東邊——東山之巔,海拔600多米;南北朝間(502——589),這裡始建太平寨,隋朝時闢為佛門,建有一座“福泉寺”,並在寺院門前栽植一株“隋桂”,四季揚花,噴香四溢。據《度尾鄉志》載:“唐會昌年間(841~846年),智廣祖師卓錫於此,擴建棲雲窩福泉寺,改名為:禪學院;兼辦院塾。唐末,楊在堯在此讀書,後中進士官,居右補闕;楊辭官在此講學,擴建為書院,名曰:東學院;俗稱:東山書院。宋時,朱熹來此講學,親筆題寫‘第一山’墨寶,並命書童在寺院山腳馬嘴石上刻有‘第一山’字樣。明朝中葉,鄭紀等‘東山四園’聲名鵲起,東山書院名氣更盛……”

書院是古代教育的載體,東山寺從隋朝時期開始辦學,隋朝的葉惟勝和尚,龍華寺的開山祖師曾雲遊至此,與陳開基也曾在書院講學;唐朝詩人鄭露、陳齊曾在書院講學;書院辦學,從唐代至清代,歷代斷斷續續,教育薪火相承。宋、明時期,書院名氣最盛。東山寺內有“文昌”一殿及其兩廡,即為當時院塾修書之處。學生所讀的書系《三字經》、《四書》、《五經》等類。塾師因人而教,進度全不相同。多數是啟蒙教育,也有精英薈萃,書院越辦名氣越大。宋理學大儒朱熹前來講學,影響更大了。他所註釋的《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等書,以後列入士子考試之經典之作。不少泉州郡等地知名人士慕名來此求學。鄭紀小時候在度尾中嶽九座寺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之後來到東山書院,芸窗篤志,發憤苦讀,學有所成。景泰元年(1450年),18歲的鄭紀,參加仙邑縣學歲試,考中秀才;21歲時,為景泰四年癸酉科(1453年)舉人;天順四年庚辰(1460年),考中二甲進士;由此走上仕宦,歷任翰林庶吉土、國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

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左上:東山寺古時製茶的石器

左下:古石磨

右上:東山寺古粱柱底座

右下:明代古建遺蹟

東山寺素有勝景百處,集天地精華,北仰西苑、鳳山;南瞰大濟、城關;東眺書峰、社硎;西望飛鴿嶺、永春湖洋,群山連綿,重巒疊翠,瞍地沃野,村莊市鎮,星羅棋佈地盡收眼底。東山書院寄居這座千年古剎,集聚千年古剎的靈光,憑藉這片清幽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學生勤勉好學,人才層出不窮。先後湧現出陳承、楊在堯、陳光義,葉賓、葉傳、餘象、陳驥、陳豐、姚宗之、陳讜、餘崇龜、餘元一、鄭紀、鄭主敬等知名進士。明朝中葉,東山書院更具盛名,“東山四園”聲震京畿,即鄭紀字東園,官戶部尚書;李鼎字西園,官監察御史;餘賜字南園,理學名儒;鄭璞字北園,曾任國學侍講。鄭璞後來主持這個書院,延續教育薪火。續後東山書院的人才,依然層出不窮。據《仙溪試錄》載,從乾隆至光緒年間的83次考試,僅度尾境內的學生,就有388個秀才入試,不少人考上縣庠生、貢生、舉人和進士。

左:明式古窗

中:東山寺古時製茶的石器

右:唐代門檻墩

東山寺經受千年歲月的侵蝕,幾度受損,後由檀越主鄭坦重建;明、清及民國時期相繼擴建修葺。現寺座分上、下兩座,下座為照牆、大雄寶殿,左右為僧舍齋廚;上座為觀音樓,西旁為僧舍,佔地1850平方米。大雄寶殿保持清代建築風格。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東山寺”寺匾懸掛在大雄寶殿中。隋代所植的“隋桂”,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打,其樹幹於1967年枯死,但其根部生生不息煥發新生,如今鬱鬱蔥蔥,每逢花開季節,淡黃白色花香四溢,沁人心脾。煥發新生的桂樹名曰:“銀桂”。1980年9月,列入仙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東山寺”墨寶

雖然東山寺經歷代修葺,仍保留有“文昌閣”及兩廊,作為歷代文人講學的場所。清時山下村童黃有熊(字元德)宿讀一試秀才,額掛“貢元”。寺內有三處清代石碑題刻:一是由監察御史前刑部尚書郎柯士芳撰文的篆書;二是賜進士第前吏科給事中戴士衡撰文,閩仁唐葉伯全精梓。三是本縣舉人吳登青、郡諸生李清芬書,莆田集賢堂泐。此外,寺院內還儲存有粱柱底座石墩、石磨、生活製作石器具等多項實物。這些珍貴的資料,對考究東山寺歷史人文及仙遊縣歷史文化教育陣地,具有不可缺失的實物依據。

明代皇考石碑

清代碑刻

近年來,仙遊縣度尾鎮東峰村兩委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力挖掘並弘揚東山書院文化。不久前,釋覺凡法師應當地鄉親之請,入住東山寺,重開法席,傳承經典國學,使之重新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成為附近群眾休閒、鍛鍊及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陣地。2015年秋,東峰村兩委攜手當地企業家及村民捐資修通水泥大道,直達東山寺,方便遊客前往探源研學,感受東山深厚的儒家及釋家文化,領略千年古書院風采。

500年前,戶部尚書鄭紀在此唸書

東山書院鄭紀讀書的文昌殿

END

編輯:吳芹芹

編審:鄭育俊

TAG: 東山鄭紀書院仙遊縣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