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城區的各地名,都是這麼來的?承載著城市的厚重文化!

地名

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

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

每個地名的背後

都是一段歷史

它反映著不同地方的水土

也承載著城市的厚重文化

詩敦位於潯中村北部,低山谷地,纓溪穿境,原名獅墩,又名西墩。以舞獅馳名及境內有十八座山墩得名,諧作西墩。清進士李道泰建別墅於境內,編為八景,其子監生李鼎詠詩讚之,因雅為詩墩,簡作今名。

湖前,地平土沃,曾有民諺“金獅墩(詩墩),銀後所,不值湖前許”之說。明弘治間(1488—1505年),許子敬、許伯仁父子從同安後埔湖口遷入定居,因祖籍湖南,建祖宇湖前堂,故稱湖前,別稱許厝。民國時合鵬都編保,又稱鵬都。

城後位於龍潯山東北側,潯中村部西北方向。20世紀50年代前為一片稻田地,後擴充套件成自然村落,以古縣城牆方位命名。

草埔尾位於滻溪南岸溪畔平地,處一片草埔末端,雅作今名,別名褒美,曾名瑤臺。是德化著名瓷業村。德化第二瓷廠設此。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前後蘇大七從石城遷入族居。元代初擴充套件至城內龍眼井及西關市一帶,世稱“龍井蘇氏”。

後埔林位於滻溪南部,龍潯鎮人民政府東部,寶美村西南側。處塔尖山下緩坡地,以街道後有草埔、楓林而得名,現為德新社群和興南社群。

蘇坂裡位於龍潯山東北部,城後路和富東街、潯東路夾成的三角平地。住房錯落分佈,原名“沙坂”,以滻溪北畔溪灣沙洲地命名。初為蘇姓居住,故又稱蘇坂裡。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李養潛、李養吾卅七都因避倭寇亂從晉江入德肇基,至清治辛丑(1661年),李道泰登進士第,村以人顯,諧稱蘇坂李,以李氏燈號雅作“沙堤”。別名“馬丘洋”,因李道泰故宅後小丘為李家牧馬地,后辟作田地而得名。

坪埔早年是一片草埔,且地勢較平坦,故名坪埔,雅稱鵬都。村落近似三角形,包括坂頭、流芳坑。村民傍河聚居,古蹟有鵬都石塔(又名博鵬塔)、坪埔寨。

鳳塔位於德新社群南側。因地處鳳翅山與塔尖山之間,取首字命名,故名。

小溪位於丁溪村西南處的丘間溪谷地。處丁溪上游,因溪小,俗稱小溪。

下田又名霞田,位於龍潯鎮人民政府東部的山前緩坡地。依地物上的山下田取名,雅稱為霞田。

後井位於寶美村東南側,滻溪南岸,程亭格下東北方向山坡處。因該村位於程田寺格後,且境內有一古井故名。

土厝格位於潯中村北部,即潯中村北地界,原名“陶趣”。明洪武撥軍入泉州,彭厝祖先彭長州後裔彭文亥由泉州遷入德化此地居住,以製陶為樂趣,人稱“陶趣”,陶厝與塗厝方言諧音,後就演變成塗厝,又因地處山口得名塗厝格。

官路下位於丁溪村部西南1公里的丘間溪谷地。通往永春蘇坑隘古道(俗稱官路)下得名,雅稱露霞,民國時期與小溪(繡溪)合保稱秀霞。

丁墘為龍潯鎮人民政府駐地,位於丁溪中、下段溪谷階地。昔為張氏開發世居,原稱張墘。約唐大中年間,開基鵬都陳子章的曾孫陳鵑於此繁衍。1958年建大隊取鄉、村首尾字命名丁墘,地面開闊,丁溪東北向橫貫,進城大道由西南至東北穿村而過。

金鎖原稱“金鎖型”,位於龍潯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側1。8公里處的小山崗地,以地型如鎖得名。

東頭位於潯中村東南部的滻溪東畔。因地處城區之東隅,故名。

樂陶位於潯中鎮人民政府東部3公里處的溪谷坪地,樂陶村委會駐地。早年,德化縣城一帶森林密佈,鹿群經常在此出入,縣城開發後,鹿逃到城東南棲息,人們稱這裡為“鹿逃”。“鹿逃”諧音為“樂陶”,故名。別名隆泰、樂陶洋。

TAG: 位於湖前得名溪谷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