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公元742年,李白42歲,此時距離他寫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而上九萬里”已經過去了近20年之久,面對歲月的蹉跎,他的凌雲壯志和用世之心早已是迫不及待。終於,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之下,他等來了唐玄宗的宣召入宮。此時的他滿以為自己的理想抱負終於能夠實現,興高采烈大喊著“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便踏上了入京之路。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到了京城,玄宗令李白供奉翰林,只是給皇帝寫詩文娛樂。這和李白文以治國安邦的理想簡直是南轅北轍。起初,他還能忍受,以期尋找機會一展所學。奈何這樣的翰林生活一直持續了兩年多,李白的年紀在古代已然屬於暮年,他可以慢慢等待,但他的理想抱負又怎麼能夠忍受這樣遙遙無期的等待。對於翰林生活李白日益厭倦,時常和友人縱酒狂歌,酒醉之後哪怕玄宗召見入朝李白也不應,玄宗對李白也慢慢滋生了諸多不滿。

在某次醉後起草詔書的時候,李白放浪形骸,讓皇帝身邊的心腹高力士脫靴。雖然當時他確實如願了,但也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此後關於他的誹謗之言不是傳入玄宗的耳朵。最終,玄宗也不願再遷就李白,便將他賜金放還。李白的理想抱負又一次化為了泡影。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白只能將一腔的豪情壯志都寄託于山水之間,此後多年他長期漂泊遊歷,結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了很多飽含自身情感的詩篇。筆者本期要介紹的李白登上高山寫下的這首千古名作就是其中之一,可謂是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所見之景。天空中的鳥兒慢慢都飛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天際,起初還有一片雲,慢慢地,雲也悠閒地飄遠了。不管是“盡”字還是“閒”字,其實都是為了描寫環境的幽靜,這是很明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的手法,以此也襯托出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寂寥。

如果我們去品讀這兩句的象徵意義,所謂的“眾鳥”其實可以看作詩人生命中存在的那些人。曾經,他得志時,身邊的人來來往往,但是等到他被賜金放還落魄之時,那些人也慢慢地離他遠去。而他就像那片“孤雲”一樣,只能一個人在飄零中慢慢遠去。詩人在這些年中,早已是看遍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後兩句“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則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在詩人筆下,敬亭山不再是一座沒有生命的山峰,而是充滿了人的感情。詩人在靜靜注視著敬亭山的時候,似乎敬亭山也在默默地注視著詩人,雖然他們不曾有一言一語,但他們似乎能夠聽到彼此內心的聲音,完成情感上的交流互通。

詩人為什麼要將沒有靈魂的“敬亭山”寫得這麼擬人化呢?其實詩人是歷經沉浮,看透了人之“無情”,所以才會將敬亭山寫得這麼“有情”,以其有情反襯人之無情,以此來凸顯自己的遭遇。他所遭受的冷遇,乃至於現在的這般淒涼境地,都是人之無情所導致的結果。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有道是“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筆下的所有景物其實都是為了抒發內心的情感,這首詩說到底也不是什麼寫景詩,所以詩人並沒有對於敬亭山的讚美之語,只是藉著這些景物來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無奈和寂寥。詩人只能透過將敬亭山擬人化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孤獨,但恰恰是這樣,反倒是將詩人的孤獨刻畫得意味雋永,流淌於每一個字句之間,讓人讀之不由陷入久久的悵然。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關於李白這首詩,對於創作時間一直以來頗有爭議。有些人認為這首詩創作於他被賜金放還後不久,有些人則認為創作於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蒙冤入獄戴罪流放之後。我更認可第二種說法,因為李白被賜金放還後,雖然失落,但當時的他並沒有那麼的孤獨,他浪跡江湖之際身邊不乏好友作伴,就像杜甫就是在這段時期和他一同遊歷天下,這和“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狀態也不太對得上號。

李白這首小詩,寥寥20字,少年時讀之覺得很酷,有種一人浪跡江湖的瀟灑之氣。但到了中年再去讀,感受著字裡行間的那種深深的寂寥和惆悵,再回想自己所經歷的人情冷暖,見識到了世態炎涼,才知道李白這首詩可謂是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

TAG: 李白敬亭山詩人這首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