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父子創作25米長彩石版《清明上河圖》

溫州父子創作25米長彩石版《清明上河圖》

溫州父子創作25米長彩石版《清明上河圖》

溫州網訊 昨天,在瑞安市陶山鎮霞林村的陶峰工藝雕刻廠,一幅用彩石鑲嵌的《清明上河圖》正在製作中。這幅《清明上河圖》流光溢彩,人物、場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這幅作品由當地民間工藝大師李慶龍、李成者父子組織製作。

這幅巨型作品長25米,高1米,採用石雕、浮雕與花板雕刻等技藝,已耗時3年時間,利用世界各地彩石,按照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國寶級文物《清明上河圖》版本放大4倍鑲嵌製作,展現彩石鑲嵌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彩石鑲嵌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溫州已有上百年曆史。

為了創作彩石鑲嵌版《清明上河圖》,李成者等人先把原畫放大到描摹紙上,再根據畫上的場景、人物等選擇彩石,並對彩石進行切割、雕刻創作。雕刻完成後,將彩石根據畫上的各種元素一一鑲嵌在大理石板面上。在製作中,把所需鑲嵌的圖紋形狀在板面上刻鑿出來,然後把切好形狀的彩色石片嵌入相應的凹槽內,在凸出的石片上雕鑿或磨平。全程需要經過畫稿、勾形、排列、刻線、砑格、配石、框架、填漆、鑲嵌、雕刻、貼上、打磨、上蠟等15道工序才能完成。

為了讓作品更具立體感,僅彩石的選擇就讓李慶龍、李成者父子煞費苦心。除了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名石之外,他們在世界範圍內精選幾十種石材。李成者說:“我們利用顏色的深淺,主體的大小營造出作品的立體感。蕭山的石頭,紅得最深,寮國的石頭,紅得很沉,雲南的石頭則呈現淡紅色,廣西的石頭又摻雜一點粉紅色,我們把各種顏色的石頭進行搭配,站在畫前往上看,會發現作品上的東西其實不是在一個平面上,很有層次感和透視感。”

這幅作品光用料就在幾十噸以上。“我們選取石料中顏色最好看的部分使用,很多石頭運來很大,用到畫上的只有一點點。”

雕刻拼接需精雕細琢,作品中,不僅有大面積的亭臺樓閣,還有窗格、波浪、樹葉等細小的線條,最細的部位需要用針刀一刀一刀細細雕刻。匠人一天最多隻能雕刻一棵樹或者兩扇窗戶。人物臉部細節的處理也是一道坎。有的人物米粒大小,匠人們要對其進行微雕處理,拿著放大鏡進行雕刻。3000多個不同人物大小不一,神態逼真,極其考驗匠人的技藝和耐心。憑藉過硬的手藝,父子倆和團隊的匠人們一一克服困難,使畫中的人物活靈活現。

李成者介紹,作品共分六部分,現在已經做到最後一部分,預計今年11月完成。

原標題:已耗時3年,精選世界各地幾十種石材細細雕刻

溫州父子創作25米長彩石版《清明上河圖》

記者 姜瑾瑾

受訪者供圖

【來源:溫州網】

TAG: 彩石雕刻鑲嵌清明上河圖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