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彩石鑲嵌

2008年6月,“彩石鑲嵌”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傳統彩石鑲嵌是以天然葉蠟石為材料加工成預先設計好的圖案,鑲嵌在紅木、樟木等上面的工藝美術作品。葉蠟石色彩豐富,石質細膩溫潤,適合雕刻與製作。它的天然色彩和肌理給人一種古樸、高雅、清純的感覺。彩石鑲嵌可分為浮雕、高浮雕、平磨平嵌、黑地平磨鑲嵌、滿地嵌等。平磨平嵌類似於印象派繪畫的點彩技法,其分色、分塊基本按照中國畫六法,隨類分色,隨類賦彩。其作品色彩華貴,光亮照人。形式可分匾額、對聯、掛屏、屏風和傢俱裝飾幾類。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彩石鑲嵌的製作中,把所需鑲嵌的圖紋形狀在板面上刻鑿出來,然後把切好形狀的彩色石片嵌入相應的凹槽內,在凸出的石片上雕鑿或磨平。需要經過畫稿、勾形、排列、刻線、砑格、配石、框架、填漆、鑲嵌、雕刻、貼上、打磨、上蠟等15道工序才能完成。

溫州彩石鑲嵌歷史悠久,在2003年9月甌海仙岩穗豐村出土的西周青銅劍的首柄上已有松綠石雙面鑲嵌。明·姜淮《岐海瑣談》記載明代溫州羅浮彩石鑲嵌什物已很盛名。清代潘阿明把彩石鑲嵌運用到對聯中堂裝飾品上。民國時,溫州有10多家專門製作鑲嵌的作坊和店鋪。新中國成立後,由董定津、王培珍等六人,組建溫州興業鑲嵌工場,後又同石雕,木雕工場合併為溫州藝術雕刻合作社。1959年,由董定珍、王培珍等集體創作的彩石鑲嵌屏風《彩茶舞》、《梁山伯與祝英臺》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八扇大屏風《八大發明家》被陳列於杭州劉莊賓館總統房。這時期設計師有蘇昧溯、林志松、朱夷白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彩石鑲嵌在表現手法和內容上比以前更豐富,這時期主要創作人員有吳進德、繆成金、黃學矩、王宏森、金繼銳、陳國香等,設計有劉時梁、鄭士貴等。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彩石鑲嵌以獨特工藝、精湛的技藝,盛名中外。1920年,溫州彩石鑲嵌銷往南洋群島一帶,作品還參加了日本東京國際展覽會,令外國人大開眼界。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是溫州出口的重要工藝品之一,深受國內外人士好評,好多作品被譽為“國寶”,選作國禮的藝術珍品。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吳進德首創50多扇大型彩石鑲嵌《西遊記》,在工藝界引起很大反響,被譽為“國之瑰寶”。繼而他又完成了大型彩石鑲嵌《佛國全圖》、《孔廟》系列等,《孔廟》還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金繼銳創作的《紅樓夢》、繆成金的《靈山法會》、黃學矩、陳國香的《清明上河圖》、劉時梁的《貴妃醉酒》、王宏森的《百美圖》等都是彩石鑲嵌中的力作精品。青年藝術家單錫品、任建光、陳正武創作的《九龍壁》在獲全國民間藝術特別金獎後,被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澳門廳。2005年彩石鑲嵌經省經貿委認定為浙江省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之一。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文化進萬家|溫州非遺添年味·技藝篇 彩石鑲嵌

彩石鑲嵌發展歷經曲曲折折。鹿城、甌海、瑞安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事彩石鑲嵌人員達200多人,但因銷售市場不暢,致使大多數製作人員紛紛改行轉業。目前,溫州只有二、三十位老藝人仍在繼續從事彩石鑲嵌行業,但製作的只是一些壁掛、插屏等小件。

▏來源:溫州非遺

▏版式:瑤瑜

▏稽核:李剛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TAG: 彩石鑲嵌溫州磨平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