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國寺唐代經幢 有了“電子身份證”

本報訊(記者 陳曉旻 通訊員 周霖) 昨天是第12屆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記者從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獲悉,該館保管的兩座唐代石質經幢日前完成三維數字化資訊採集,掃描精度達到30微米。這意味著,寧波現存最早的兩座唐代經幢擁有了全新的“電子身份證”。

隨後,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將採取適當形式向社會展示提供經幢的三維資訊,以便公眾欣賞與研究。

保國寺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專案歷時半年有餘,由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數字化團隊承擔,主要是針對保國寺唐開成四年(839年)經幢和唐大中八年(854年)經幢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記錄和測量。

專案採用最新的多影象三維數字化技術、三維鐳射掃描技術、紋理對映、360度全景技術等數字化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記錄經幢現狀及其所反映的歷史、修繕、病害等全面資訊,為文物維修、保護、研究以及展示、傳播、開發、復原修復等提供精準的科學基礎,實現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及精細化管理。

保國寺歷經千年,保留了大量的歷史資訊,沉澱了豐厚的文化內涵。為了進一步實現保國寺文物檔案的數字化升級,建立完整體系的數字化檔案,結合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數字化團隊在雲岡石窟、佛光寺等的成功經驗,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優先對兩座唐代經幢展開數字化調查試點工作,同時為日後保國寺大殿乃至整個古建築群的數字化檔案升級打下堅實基礎。

從現場來看,保國寺經幢所刻內容識別性低,如霧裡看花,模糊不清。如今,利用鐳射三維數字掃描技術,讓經幢文字得以撥雲見日,有利於對其文化價值的研究。

TAG: 保國寺數字化經幢三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