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燈籠,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

每逢佳節,特別是元宵節

燈籠總能營造紅火喜慶的氛圍

它裝點了團圓的夜

賦予了黑夜那些白晝所沒有的美

近期 ,有網友提問

#雪容融的容不會是安陵容的容吧#

釋出後一舉登上熱搜

雪容融小朋友

大有走紅之勢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能有幾份似容融 是你的福氣!

上週末,北京降雪+大風+降溫

一覺醒來,

窗外頭白茫茫一片,

屋簷下懸掛的紅燈籠

秒變“雪容融”。

網友又紛紛表示:

“雪容融登場啦!”

“滿大街都是雪容融!”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按北京冬奧組委的官方解釋,

雪容融的原型的確是一隻

中國燈籠

“容”是包容的意思,

中國傳統文化

奧林匹克

的融合。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它從生活中來,與節俗交融,

以造物技藝,象形萬物,

用一束光,穿透千百年光陰。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逛燈會 人間一年一夕的繁鬧

古人稱入夜為“宵”,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夜,便是“元宵”。

元宵的習俗,除了吃吃喝喝,最值得期待的就是賞燈。這一天,人們放下堆積的瑣事,去燈市裡瀟灑一回。因此,元宵節也稱“燈節”。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明《南都繁會圖》(複製品)中的鰲山燈。 攝影/朱子浩

早期的花燈,是以竹、木、藤條、麥稈等編制出主體框架,用鐵絲等金屬固定,再將麻織成的粗布蘸溼,貼在燈籠外。光這樣當然不夠牢固,還需要以膠水——豬皮鰾膠,糊住各個介面處,晾乾。這是紗燈的雛形。富人家用上等絲織品貼在外面,比粗布燈更透亮華美。

後來,匠人們推陳出新,清人顧祿《清嘉錄·燈市》記載:“臘後春前,吳趨坊、申衙裡、皋橋、中市一帶,貨郎出售各色花燈,驚奇百出……其奇巧,則有琉璃球、萬眼羅、走馬燈、梅里燈、夾紗燈、畫坊、龍舟,品目殊難列舉。”

時至今日,元宵已不是法定節假日,但元宵觀燈的習俗依舊。已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川自貢燈會,去年便先聲奪人,元宵節尚遠,一座攝人心魄的“精衛女神”燈,就率先在網上刷了屏。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精衛女神”花燈。 供圖/視覺中國

燈節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頑強,因為燈在中國不僅用以照明,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火字旁,代表光明與希望,右邊的丁,預示著人丁興旺。有燈的地方,就有人,燈亮,人旺,人間繁鬧。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掛宮燈 微縮宮殿中的造物之美

宮燈顧名思義,就是宮廷裡的燈。它雍容華貴,展示大國氣象。從春秋至明清,宮燈的形式越來越複雜,種類也越來越多。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北京宮燈 攝影/張新

據史料記載,每逢正月,清宮內會懸掛珍貴的玻璃燈,例如“鑲金翠五色流蘇玻璃大掛燈”“四方雙喜字流蘇玻璃掛燈”等。這些宮燈的四周用玻璃圍屏,點綴著各種珍寶,或者精雕吉祥紋樣,下掛五彩珠穗流蘇。一架宮燈上,集中了玻璃、寶石、金銀,簡直是“貴氣外露”了。

宮燈的材質如此精良,製作工藝也特別精細。按照《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彙》記載,宮燈的製作流程極其繁瑣。從木工備料、開料,到雕刻、拼接、黏合,再貼絹或上玻璃,最後插上龍頭,掛上流蘇……製作一架宮燈,需要至少一百多道工序。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頤和園長廊下懸掛的宮燈 攝影/齊輝

清朝末年,在北京前門外的外廊房頭條,出現了文盛齋、美珍隆、秀珍齋、華美齋等十幾家制作宮燈、花燈、扇面、畫片的店鋪,其中文盛齋最有名。

1915年,文盛齋的宮燈參加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榮獲兩塊金牌證書。這時的文盛齋特別有“國際範兒”。據載,為了開展業務,文盛齋的掌櫃要求業務員要會說專業英語,和國際友人無障礙交流。即便放到今天,這種與世界接軌的意識都特別超前。

文盛齋不僅與世界接軌,在產品造型上也不斷推陳出新。被尊稱為“球燈韓”的韓子興,發明了懸掛在龍頭燈杆上的球燈,深受顧客喜愛。新一代宮燈藝人們創制的大吊燈和八方吊燈,上面鑲嵌乳白色磨砂玻璃,特別莊重大氣。

北京宮燈就在一代代的傳承中,歷久彌新,繼續裝點著京城的夜空。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吊花燈 客家的吉祥

元宵前後,廣東河源的客家人又迎來一年一度的大喜日子——約定俗成的吊燈、上燈(賞燈)節。巨型的忠信花燈高懸,整個廳堂一下子染上了紅彤彤的光彩。

2011年,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的忠信花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因而被譽為客家第一燈。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攝影/陳碧信

打遠一望,忠信花燈下圓上方,燈蓋、燈身、燈裙結構分明,或四角、或六角,或八角、或十二角,擁有環形回廓的燈身。燈身從內到外通常為3層:內層是窗格花,裝飾“雙喜紋”“蓮魚紋”“喜鵲登梅”“龍鳳呈祥”等,喜慶而富貴;中層為小彩門,繪製花草紋樣;外層是大彩門,裝飾柱墩花樣,點綴金童玉女等……還有的彩燈不用手繪,而是點綴各種玲瓏的剪紙圖案。“選花”“參花”的工作,往往也是從頭年十月就開始了,忠信花燈的細緻講究,由傳統積累而來,也由時間打磨而來。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忠信花燈”結構示意圖

花燈下部的燈裙,形如羅傘,飄逸而富於動感,也進一步擴大了彩燈壯碩的視覺感受。而忠信花燈最具文化意味的是燈聯。用紅紙裁成5至10釐米寬的長條,約與燈身等高或稍長,用毛筆寫上聯語。可以6至12聯為一副,不講究對仗工整,卻要具有詩詞歌賦的文學性,韻律優美,朗朗上口。燈聯可以展示燈主人的門庭與修養,錦上添花。

客家人創造的忠信花燈,繼承了中原花燈的傳統風骨。它有著宮廷燈高貴奢華的韻味,也有著傳統巧燈的精工智慧。一盞傳統的忠信花燈,會用每一個部位、每一寸空間、每一幅圖案,表達出客家人對吉祥的理解和祝福。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那些特殊技藝的燈

走馬燈

也稱影燈。燈屏上,人馬追逐,物換景移。旋轉不停的動態,賦予了花燈“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的喧鬧景況,堪稱燈市上的主角。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攝影/ 泓伊

很難找出比

孔明燈

構造更為簡單的燈了——幾根木棍支作架子,糊上紙,內建盛放鬆脂的底盤,點火即成。只是,和其他“老老實實”的花燈不同,孔明燈著實不太安分。燈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密度降低,向上升起,這是利用了物理學上的熱氣球原理。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攝影/ 泓伊

浙江仙居皤(pó)灘針刺

無骨燈

,以其燈身無骨、刺繡爛漫著稱,於2006年進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荔枝燈是無骨花燈的典型代表,相傳曾經被高懸於楊貴妃的寢宮,惹得玉環帶笑看。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攝影/ 泓伊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猜燈謎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元宵節不僅有彩燈萬盞,還有詩林謎海。這些特為花燈而制的“燈謎”,因難見巧、化難為樂,成為中國獨有、雅俗共賞的佳節意趣。

燈謎又稱“文虎”,謎面大多隻是一兩句話,甚至一個成語、一個字,所以燈謎也稱“短面謎”。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這是一幅清代中晚期的楊柳青年畫作品

故事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蘆雪庵爭聯即景詩,暖香塢雅制春燈謎”

仔細觀察會發現,畫中寫在燈籠、紙張、隔扇等處的燈謎

與書中無一相同,平易有趣,也有的充滿教化意味。

攝影/ 朱子浩

真正完成謎語向燈謎跨越的一步,是在兩宋之際。兩宋之交,記述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風情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反映南宋中晚期臨安風光(今浙江杭州)的《都城紀勝》裡,都提到一種出現於勾欄瓦舍中的民間娛樂活動:商謎。

“商謎,舊用鼓板吹《賀聖朝》,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宋代的商謎,兼有優俳表演和猜謎娛樂的兩種形態。“商”有協商、商量之意,優伶完成曲藝表演後與觀眾進行智力競猜的互動,其現場效應恐怕不比今天的益智類電視節目差。在那燈火輝煌的大宋上元節令裡,商謎,大概是古人狂歡嘉年華中最火熱的節目了。

清初的一部劇本《春燈謎》幾乎還原了宋代商謎活動的景象:百姓在一個叫黃陵廟的地方慶賞元宵,一群商謎伎人“持燈謎、燈籠、細吹打”上場,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猜射活動,射中的賞以串錢。

不難想見,燈綵與燈謎成為標配,與元宵燈會是密切相關的。成書於宋末元初的《武林舊事》中,於“燈品”一卷介紹了南宋時期蘇州、福州一帶精妙絕倫的燈藝:有以五色珠為網、下垂流蘇的珠子燈,有鏃鏤精巧、如影戲之法的羊皮燈,還有各式各樣的羅帛燈。

點點燈光,映照一年一夕的繁鬧

猜一猜這條燈謎的謎底吧

TAG: 花燈宮燈燈謎忠信商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