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裡的潮汕非遺文化——“出花園”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

在汕頭

有著許許多多獨具潮汕特色的非遺文化

比如在今天

潮汕的小孩都會參加一場特別的成人禮——“出花園”

而這一民俗活動

也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源於古代成人禮俗

七夕節裡的潮汕非遺文化——“出花園”

出花園是指清代以來流行於粵東地區,為15虛歲的男女孩子舉辦的成人禮俗,表明孩子已長大成人。《中國風俗史》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其有成人之資格也。” 《禮記》記載,漢族男子20虛歲,女子15虛歲要舉行成人禮,男子的成人禮為“冠禮”,女子的成人禮為“笄禮”。

潮汕“出花園”的時間一般在孩子15虛歲那年的農曆七月初七舉行。出花園市級非遺傳承人蔡靜燕從小就跟隨母親學習“出花園”整套程式,她告訴記者,出花園的含義比較浪漫。古代大戶人家的住宅大多有花園,花園往往是孩童嬉戲娛樂之所。潮汕人認為,15歲前的孩子單純天真,彷彿生活在無憂無慮的花園中,到15歲就宣告成人,該從“花園”中出來,跨進成年的門檻,負擔起社會、家庭的責任。

螢幕前的你

參加過“出花園”嗎?

出花園儀式

“出花園”,先要為其問卜占卦

獲知沒有“忌諱”或“衝撞”

才能舉行“出花園”隆重儀式

一般不擇日的都安排在農曆七月初七進行

七夕節裡的潮汕非遺文化——“出花園”

1.沐浴更衣禮

“出花園”這一天,孩子要洗花水,芙蓉花、石榴花、春草、狀元竹等要12種具有吉祥意義的鮮花水中沐浴。沐浴後穿上紅肚兜,腳踩祥雲椅,穿上紅木屐和新衣服,寓意“出花園”後會有新面貌,出人頭地。

七夕節裡的潮汕非遺文化——“出花園”

2.行拜公婆母禮

“公婆神”,也稱“眠床腳神”,相傳在孩子十五歲之前一直庇護著孩子的成長。出花園這天理應答謝其佑護的恩德。供品包括:三牲(雞、豬肉、烏魚);五碗頭(包括龍舌魚、豬肝、豬肚、春菜、豆乾等)、十二碗甜品及粿品,全部供品要放在一個由竹篾編成的扁平狀容器裡, 祭拜的地點是主人睡的床上。

七夕節裡的潮汕非遺文化——“出花園”

3.跳膠掠

跳膠掠是將祭祀用的筊竻(一種盛放祭品的容器)放在地上,裡面放置一些果品、糖果和花生米,在筊竻上跳過去。就表示這個小孩子已經跳出了花園牆,走向新的時期,開創一個新的場面。

七夕節裡的潮汕非遺文化——“出花園”

4.行頭彩食禮

“頭彩食”,就是讓孩子象徵性地咬一下雞頭,寓意“獨佔鰲頭、出人頭地”,還要將雞舌頭拿給孩子吃,叫做“口齒伶俐”;菜蔬則是以形生意,以名取吉,如春菜、厚合、芹菜、蔥等,寓意與人好合,勤奮聰明等。

潮汕地區各地的“出花園”儀式大同小異,汕頭地區的基本程式主要分為問卦占卜、沐浴更衣、拜公婆神、吃“頭彩食”,每個環節都頗有講究。“出花園”的習俗流傳至今綿延不息,儘管隨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其中的繁文縟節逐漸被簡化,但那份神聖的儀式感不變,寓意其中的內涵也不變。父母都希望透過這一儀式,讓孩子明白自己長大了,從此踏上人生的新徵程,要懂得感恩和責任,同時也寄託著父母對孩子的祝福。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溫室裡的花朵,更需要透過這麼一種儀式讓他們更有擔當,懂得感恩。

七夕節裡的潮汕非遺文化——“出花園”

近年來,汕頭市文化館積極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文化、社會、民俗價值,連續舉辦“出花園”儀式活動、研討會等,吸引了多個家庭參與,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讓越來越多人關注到“出花園”民俗文化的文化魅力和時代意義,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激發我市未成年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

七夕節裡的潮汕非遺文化——“出花園”

TAG: 花園孩子15儀式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