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孔子敬而遠之、老人常掛嘴的天命難違,有好勝之人需懂得的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

“天命難違”這幾個字,從老一輩人嘴中聽到的機率總是高一些。

為什麼?因為一般情況下,歲月流逝帶給人的,除了日益衰老的身體,還有日益增長的閱歷。人生閱歷越多,相應的,記憶裡的“無可奈何”就越多。於此,那付出許多主觀努力無法改變的事情一旦多了,便會讓人有“天命難違”的感慨。

讓孔子敬而遠之、老人常掛嘴的天命難違,有好勝之人需懂得的智慧

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把“天命難違”當成一種略顯消極的感情宣洩,在顏小二看來,便是遺憾。“天命難違”中,有好勇好勝之人需學習的“敬畏”。

從“敬畏”這個層面來看,“天命難違”是一種智慧。

我國幾千年文化中,孔子剝離了他所處時代之天“人格化的上帝形象”,卻沒有否定天的意志,且強調“敬而遠之”。而道家老莊,儒家荀子,法家韓非等等,對“天”的看法與他們所處時期大多數人不一樣,在人人皆以天有意志的時候,他們更趨於將“天”看作“規律”。

人對於“規律”,更多是熟悉,而後借“規律”這個順風車載我們一程、幫我們一把,而不是去“改變它”、甚至“壓制它”。改變“規律”,甚至違背“規律”,這是一種“自大”和“狂妄”,而動機之中有貪婪與愚昧。

合理範圍內的“不可一世”,可讓人奮鬥向上,過分的“不可一世”,便是愚不可及的“貪婪”。而好勝好強之人過分在“不可一世”的狂妄下,終將因自己的貪婪作繭自縛。某種意義來說,這亦是一種“規律”、一種難違的“天命”。

1、“天”與“天命”

幾千年以來,我們中國人對“天”的研究,甚至說是“爭論”,也持續了幾千年。

讓孔子敬而遠之、老人常掛嘴的天命難違,有好勝之人需懂得的智慧

“天”,在夏商周時期人的心中,曾是可以主宰人之生死、王朝興衰的“神”一般的存在。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保留了對“天”的敬畏,沒有否定一定程度上象徵著“天”的“鬼神”,卻也提出了“敬而遠之”之不可“淫祭”的要求。孔子此舉強調的是虔誠和敬畏。

而到了荀子,他心裡的“天”是“自然之天”。於此,荀子更看重“人的主觀努力”,而荀子思想中“天”,或多或少是受到道家老莊的影響。

道家老莊提出的“天”,對於那個時代來說有顛覆性意義,他們剝離過去約定俗成般“天之意志”,將“天”看成是自然之天。在他們的學說觀點中,有時候,“天”是規律,有時候“天”是“道”。

讓孔子敬而遠之、老人常掛嘴的天命難違,有好勝之人需懂得的智慧

遺憾的是,後世為鞏固中央集權,在人們開始懷疑“天”是否有意志的時候,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於此,天又一度成了“意志之天”。當然,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也有提出反觀點的學者,這些便是後話了。

幾千年來,中國無數先哲聖賢們圍繞“天”是否有意志,表達過自己的看法,甚至還出現過爭執。

時至今日,科學技術用客觀事實告訴我們,我們頭頂上的“天”,是大氣的一種表現形態。而曾讓我們浮想聯翩的白雲,並非什麼“鬼神”居住的地方,屬水汽於大氣中凝結的結果。

讓孔子敬而遠之、老人常掛嘴的天命難違,有好勝之人需懂得的智慧

但話說回來,“無論天是不是有意志”,也不妨礙“天命”中有人主觀努力所不能把握的“存在”。

也就是說,以顏小二這些年對中國文化的感悟和積累,所謂“天命”,某種程度是告訴我們“人活於規律”之中。而這個“規律”不由人制定,不由人掌控,並不以任何存在為“特殊”。

2、“天命難違”和合理性

在顏小二看來,古代的意志之天也好,自然之天也罷,或者是科學技術顯現出來的由大氣為主、水汽裝點的“天”的之貌,都不妨礙“天命難違”這四個字中的“合理性”。

我們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天”無論它在古哲心裡是不是有“意志”,古哲先賢對待“天”的態度,大抵是兩個字“敬畏”。

敬畏之下,才懂得知,而所謂“天命”,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大抵是“規律演變”的結果。

對於“規律”,人是活於“規律”之中的存在,若不知“敬畏”,狂妄的後果便難以想象,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人因過度開發自然環境而造成的“泥石流”等等災害,這些難道不是人因不知敬畏而狂妄貪婪的後果嗎?

讓孔子敬而遠之、老人常掛嘴的天命難違,有好勝之人需懂得的智慧

3、“天命難違”裡的人生智慧

對於中國文化,僅僅只看字面意義,就可惜了這傳承千年的“瑰寶”,能流傳千年的文化,一定有其“精妙”之處。顏小二這裡多說一句,對於類似儒道這類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懂得用欣賞的眼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於我們的文化,剛愎自用是狂妄,妄自菲薄亦十分可悲。

言歸正傳,孔子對天命曾有十分直接的議論,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裡的“畏”,不是“害怕”,而是“敬畏”。

“害怕”裡有濃郁的“自我維護”意味,而“敬畏”卻是真誠下的謹慎與“尊敬”。

對於“天命”,我們懂得真誠,更需懂尊敬,要謹小慎微,更不能怠慢,這不是規避“受損”,而是源於“珍貴”。

也就是說,就顏小二的理解來看,“敬畏”是一種嚴肅虔誠的複雜情緒。

而對於“天命”,“天命難違”這四個字傳遞的便是自律自信自知下人的“敬畏”,而非“悲觀”的自我放棄。

同時,這種“天命難違”裡的“敬畏”,對於將“自我”放在第一位,將自己的“慾望”放在第一位而行事“荒唐”的人來說,是救命良藥。

讓孔子敬而遠之、老人常掛嘴的天命難違,有好勝之人需懂得的智慧

在這個時代,我們的經濟發展很快,很少有人為溫飽發愁,但卻出現了很多所謂人因精神匱乏而發狂的事情,比如“追星倒奶”、“集資送哥哥出道”等等。也有“好為人師”的所謂職場人,賣弄聰明,靠著打壓、欺騙、狂妄,損人利己,醜態畢現而自以為聰明。

人貴在自知,自知之人心中有“畏”,而“天命難違”裡的“天命”則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個人於“萬事萬物發展規律”中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應有的生命和諧。這樣的“生命軌跡”,才是圓滿。

若是因自己不自知的“好利好勝好勇”而偏離了生命應有的“軌跡”,人將不得“和諧”,時刻坐立不安、心神不寧,在惶恐和忐忑中虛度年華。這種生活,不是享受生命的姿態,更不是積極向上之人應有的生活,倒像是“天命”給那不自知不懂敬畏,狂妄自大的人一點“小懲罰”,若長此以往,不知收斂,這種生活方式的結局,大抵便是“作繭自縛”後的滿目荒涼。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讓孔子敬而遠之、老人常掛嘴的天命難違,有好勝之人需懂得的智慧

TAG: 天命難違敬畏天命規律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