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我是唐朝江南的一位隱士,以養鵝為生。諸位切不可輕視於我,雖然我無官無職,但我靠著養鵝,早已達到了小康之家的水平。你要是不信,咱們就好好掰扯掰扯,我把我的養鵝經和你們說說,省得說我吹牛。

咱們中國養鵝的歷史已經有 6000 多年,早早的鵝是由鴻雁馴化來的。鵝在先秦之前又稱為“舒雁”,今人也有呼鵝為舒雁者,或稱家雁,其褐色者為雁鵝。自先秦以來,鵝的用途十分廣泛,

“凡饗神觴客,慶祭喪婚,以及節歲禮饋,必設之。”

是重大宴會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我說個很簡單的例子。《儀禮》規定婚禮有

納采、問名、 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禮”

,其中納徵是男方給女方送幣帛等禮物,其他五禮都是以雁為禮物,所有人娶親都必須按這個規矩來。但是大家都知道野生的鴻雁很少,太難弄到手,所以絕大多數人家都是用“鵝”來代替。我們唐朝人說:

“雁是野物,非時莫能致。故以鵝替之者,亦曰奠雁”

。你看,鵝作為一種普通家禽,肩負起了不普通的使命,成為婚姻的媒介,你能說它不重要嗎?

鵝屬於脊椎動物鳥綱水禽目,是食草的水禽,凡是有草地和水源的地方均可放養。我們江南地區河川縱橫,港汊交錯,水草豐茂,魚蝦眾多,特別適於放養鵝群。

鵝體碩大,羽毛潔白,很多名人都喜愛它。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愛鵝是出了名的,他曾用手書的《道德經》去換人家的一隻大鵝,王先生的書法值多少錢,不用我說了吧!這可不是我胡說,書上有的:“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

“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我朝的駱賓王七歲時便有《詠鵝》之詩流傳於世:“鵝、 鵝、 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拔撥清波”。可見歷代文人都不乏愛鵝者。

王羲之愛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能從鵝的形體、步態、行列等方面,悟出書法的真諦。在他眼裡,鵝就是他書法的指路明燈,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取象自然的典型表現。

王羲之認為,書法執筆運筆的姿勢,與鵝首俯仰、鵝 頸曲轉、鵝掌撥水等姿態有相通之處,他說:“其要在執筆,食指須高鉤,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使食指如鵝頭昂曲者,中指內鉤,小指貼名指,外拒如鵝之兩掌撥水者,故右軍愛鵝,玩其兩掌行水之勢也”。你看,小小一隻鵝,居然是書聖的老師,你還能瞧不起它?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是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的境界,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鵝就具有這種傲骨。古代文人認為鵝“性頑而傲,蓋迫之而愈前、抑之而愈”。所以晉代以後的文人,養鵝風氣日盛。 晉代開始大量出現以鵝為名的地名,有“ 鵝湖山下稻梁肥” 中的“ 鵝湖山” 、 有“ 鵝池” 、“ 鵝溪 ”,還有“ 鵝湖寺” 、 “鵝湖書院”等等。 我朝的文人把大雪花名之曰“ 鵝毛雪”,白居易先生就寫過

“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懷鶴髦人”

;人們把嬌嫩淡黃的顏色稱為“ 鵝黃色”,杜甫先生在《舟前小鵝兒》中寫過

“鵝黃黃似酒,對酒嘗新鵝 ”

的名句。

至於像“千里送鵝毛、禮輕仁義重”之類的民間俗語,更是數不勝數。人們甚至把鵝的細毛取下來,裝成被子,稱作“鵝毛被”,是冬季禦寒的極品裝備。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我大唐貞觀十五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時,曾上表說:

“天子自領百萬,度遼致討,隳城陷陣,指日凱旋。夷狄才聞陛下發駕,少進之間,已聞歸國。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預子婿,喜百常夷。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

松贊干布把一隻用黃金鑄成 高七尺,可盛酒三斛的金鵝當作聘禮”,這不但是以鵝替雁作為女婿進見之禮典型,也說明了吐蕃人對咱們大唐的尊重。

我們大唐,鵝的價錢不便宜的。《新唐書》都說過:

“唐時價每隻猶二三千。晉宋南方亦不易得鵝,則鵝之價必不減於唐時,或且過之。王右軍以字易鵝,可謂得善價而沽者也。”

這還是一般的鵝的價格,若是受過特殊訓練的鬥鵝,其價格更是貴得嚇人。唐朝一隻鬥鵝的價格最高可達五十萬錢,你沒有看錯,是五十萬錢,也就是500 貫。《新唐書》記載我們大唐僖宗皇帝“喜鬥鵝走馬,數幸六王宅、興慶池與諸王鬥鵝,一鵝至五十萬錢”。這可不是我胡說吧?要知道,我們唐代酒價是一升三十錢,只是一隻鵝價的百分之一。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與其他家禽類相比,鵝的養殖數量有限,且多為官僚貴族、富商大賈豢養與使用。鵝肉性冷、鵝卵補五臟; 鵝毛用以制被,也用以制筆; 鵝脂用以製作面脂。這些鵝產品在我朝皆屬於奢侈品,使用者多為貴族官僚、富商大賈,普通百 姓很少享用。由於鵝的飼養成本高,養殖數量相對較少,而社會需求量又較大,這些正是造成鵝 價奇高的根本原因。

我朝鵝的用途多種多樣。鵝肉性冷味甘,是皇室宴會必不可少的珍饈。我朝詩人韓觴在《送丹陽劉太真》裡說:

“ 長幹道上落花朝,羨爾當年賞事饒。 下箸已憐鵝炙美,開籠不耐鴨媒嬌。”

就是對鵝肉鮮美的味道的最好讚美。

我們民間養鵝人,自己都捨不得吃鵝,都是拿到農貿市場上進行出售,以換取自己所需。 我朝有很多鵝鴨交易的專門市場,離此不遠的合肥縣高劉鎮白鵝交易市場,便是最大的市場。這裡出產的白鵝遠近聞名,個頭大,羽毛白、肉質嫩、味香美,一直是我朝貢品,有“貢鵝” 之稱。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鵝價昂貴,自然有其原因。鵝的飼養成本是很高的。它食五穀、稗子及草、菜葉,但不食活蟲,而雞鴨則是什麼都吃。因此普通百姓根本無力養殖。前面我說過,我可不是普通農夫,我是隱士,祖上也曾闊過,給我留下了不少祖產,也算是你們口中的地主階級的一分子,所以我才有能力養殖。

鵝的產蛋量也不高,一隻鵝每年產蛋僅十餘枚, 而一隻雞鴨每年產蛋百餘枚。仔鵝成熟期需一百多天,相比雞鴨,生產週期也較長,飼養成本較高,其價格自然比較昂貴。

鵝不僅是食用之美味,也是重要的中藥。《神農本草經》記載:

“雁肪: 味甘,平。主風攣拘急,偏枯,氣不通利。久服,益氣、不飢、輕身、耐老。”

就連鵝的口水( 鵝涎) 也有大用,如果有禾稻的芒刺紮在人的舌頭上或嗓子裡,趕緊用鵝口水一灌就能消解下去。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在民間相術中,鵝也有大用處。中國的相術是根據人的骨形、五官、氣色、體 態、掌紋等預測貴賤壽夭和吉凶禍福的一種方術,一般的相書認為,像鵝一樣走路的人,有富貴之相。也就是“鴨步鵝行,富貴家榮”。

鬥鵝習俗是我大唐貴族之家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鬥鵝”都是體型很大的雄鵝,重者三四十斤,鬥時以咬眼為上,咬舌次之。欲培養一隻體健善斗的鵝,要經過結對馴養到4 - 5 歲,開始參與鬥鵝,一直可鬥至 10多歲。鬥鵝時為了激起公鵝的鬥性,事先會讓一隻母鵝在場內不停走動,為公鵝鼓勁,公鵝鬥志會更勇,場面會更激烈、有趣。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我大唐人民人們喜鵝愛鵝,不免賦予鵝一些神話色彩。《宣室志》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唐憲宗元和年間,周某被任命為崑山縣尉,赴任途中,宿於旅店,夢見一白衣男子“儀狀甚秀,而血濡衣襟,若傷其臆者”。此人對周某泣訴說,自己被周某的家僮所困,還被家僮縱犬咬傷胸部,請求周某解救自己。

後來周某回家後,訊問家僮,原來是在田野中捕獲了一隻鵝帶回家養,

“前夕,有犬傷其臆。周生即命放之。是夕,又夢白衣人辭謝而去。”

這個故事講的是鵝幻化為人形求 救的事,將鵝想象為偉岸韶秀的男子形象,是鵝的美好映像在人們潛意識中的折射。

一位唐代養鵝為生的隱士,是怎樣達到小康生活的?

鵝有天賦守護的本能。世代以來,我們養鵝人都知道,鵝可以看家護院,甚至比狗還管用。這個本性可能是鵝雁同宗的緣故,因為野雁總是成群結隊地出沒在荒灘沼澤之地,隨時會遭受到其它禽獸的襲擊。所以在群雁中常常派出“哨兵 ” 負責替戒,一遇情況便發出訊號,使夥伴警覺,並準備撤離或投人戰鬥。鵝就是被馴化後,仍然保留了這種特性,遇到陌生人或其它禽獸時,立即嘎嘎報警並飛撲啄鬥。很多人家利用鵝的這種習性,將其作為看家和護院的“哨兵”。據說鵝糞還有一股特殊的臭味,蛇聞比味退避三舍,也有人說鵝是蛇的天敵,家裡有鵝,連蛇都不會來打擾。

我朝食鵝或養鵝為樂者,多為中上等階層,普通民眾養殖與使用的數量都是很有限的。鵝又是以食草類為主的家禽,只要擁有水源與草場,即可養殖,每隻鵝一般可賣二、三千錢。所以對於居住在江南水鄉而手頭又有點祖國產的我來說,鵝的養殖能夠為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我才敢說我早已達到了“小康水平”。

怎麼樣,沒騙你們吧!

TAG: 我朝鬥鵝一隻養殖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