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輝:匠心,刻在一刀一棰間

鄭春輝:匠心,刻在一刀一棰間

鄭春輝木雕作品《閩鄉多錦繡》(區域性)(資料圖片)

鄭春輝:匠心,刻在一刀一棰間

木棰和刻刀是鄭春輝創作時最親密的夥伴。(資料圖片)

東南網4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3月28日,國家級非遺專案莆田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鄭春輝被評為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喜訊傳來,倍感振奮的不只莆田木雕行業。

“這一榮譽稱號是對福建工藝美術創新發展的肯定,屬於全省所有辛勤創作的工藝美術工作者。”鄭春輝說,獲得這麼高的榮譽,自己更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將在人才培養和探索創新上更加勤奮地工作。

少時愛詩詞、愛“塗鴉”

1968年,鄭春輝出生在莆田一個小山村,那裡山清水秀,美得好似一幅山水畫。在這樣的環境一天天長大,他不知不覺間愛上了繪畫,沒有紙和筆,就在地上畫。讀初中時,他常把飯錢省下來,用於購買畫紙和學習美術的書籍。

雖然沒能上高中,但鄭春輝唐詩宋詞不離手。14歲那年,身為家中長子,他和母親搭檔幹農活,每逢夜晚灌溉農田,他就坐在一把鋤頭上,品味“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美好。

就在同一年,鄭春輝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長輩見他整天塗塗畫畫、酷愛詩詞,問他敢不敢給村裡在建的寺院畫壁畫。這可把鄭春輝樂壞了,大膽地把任務接了下來。之後,村裡和鄰近村莊在修建宮廟時都會叫上這個“小畫匠”。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少年時代,他把許多歷史典故繪上了牆。

1985年,鄭春輝來到黃石鎮惠上村拜師學藝,正式開啟木雕生涯,其間跟隨師父到各地雕刻寺廟裡的護欄、神桌等。次年,他又到泉州雕刻廠學習,在一刀一刻之間夯實了技術功底。

1993年,鄭春輝回到莆田開始自己創業,兩年後成立莆田市騰輝工藝廠,主要生產以檀香木、沉香木、花梨木等各種名貴木料所雕刻的工藝品,以及用香樟木、臺灣檜木雕刻的各類裝飾木雕。在實踐中,他累積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尤其注重對木質肌理、色澤、形體的應用。直到31歲時,他才憑藉作品《黃河魂》獲得了人生第一座獎盃,可謂大器晚成。

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古典詩詞始終伴隨著鄭春輝的藝術之路。他把對詩詞的感受寄情於木頭上,新創作的作品多以詩詞命名。“我的創作理想,就是要人們打破對傳統工藝的認知。木製工藝品不單是一種觀賞擺設,也能以木載道、富有哲理。”鄭春輝說。

木屑飛濺,木香撲鼻。隨著一件件作品相繼獲獎,鄭春輝的名字開始被更多人所知。但他每天除了讀書就是走進工作棚,對著一塊塊紋理各異、枝杈斜出的木頭樹幹凝神沉思,從10多歲當學徒到今天,他沒有一天放下手中的木棰和刻刀。

大型木雕作品驚豔世界

傳統上,莆田木雕技藝多依附於建築、傢俱、宗教信俗活動等載體,題材也多圍繞這些元素。時代在發展,新一代工匠如何進行創新突破?

對此,鄭春輝嘗試用中國山水畫的構圖,融入中國古典詩詞等文化元素進行木雕創作。根據作品比例要求和材料自然形態,他對鏤空雕、透雕和莆田精微透雕技法進行創新,觀眾在其作品中可以領略到精微透雕的技法之美、山水田園之美和文學詩歌之美。

“2016年,故宮博物院為我舉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肯定了我的創新成果,我相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對的。因為,這樣的創新首先植根於厚重的民族文化,是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的成果。”他說。

他歷時4年多創作的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將分別藏於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和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合併雕刻在一棵千年樟木上,其義自明,其情至深,感動了無數參觀者。

“《清明上河圖》2013年成功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那天,國內外多家主流媒體爭相報道,我們的傳統技藝驚豔了世界,這就是我理解的文化自信。”鄭春輝說。

去年12月,鄭春輝參加了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備受鼓舞。回莆後,他決定創作大型木雕《京杭大運河》。在實地走訪揚州、無錫、鎮江等地後,目前他已完成部分圖稿的創作。

“我想用至少5年時間去創作《京杭大運河》,這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採用山水長卷的構圖佈局,古運河上的每座城市、每條支流、民俗風情、漕運場面等都需要詳細瞭解。但我相信,在各方面專家的幫助指導下,只要多學習、多請教、多探索,就一定能創作出好作品。”鄭春輝信心滿滿。

創立木雕藝術館探索新路

在鄭春輝看來,文藝工作者應該不懈追求藝術價值,這是彰顯其個體生命價值的終極體現。

近年來,他相繼收穫福建省勞動模範、2019年“八閩工匠年度人物”、“大國工匠2019年度人物”等榮譽,始終“以創作為樂,雖然辛苦卻很幸福”。

在鄭春輝的記憶深處,很多前輩、大師都很刻苦,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溫和、親切、內斂,不爭名利,愛惜人才,辛勤耕耘著工藝美術這塊土壤。“比如方文桃、佘國平、閔國霖等大師,都為莆田木雕創新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他們不僅構建了莆田木雕的藝術高度,又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樣。”他說。

創新路上,鄭春輝正致力於打造沉浸式的藝術互動體驗。“我一直想把大型作品和視覺技術相融合,探索一條具有獨特創意的道路,把工藝美術升級成優質的文旅專案,這樣既能促進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又能為莆田文旅發展闖出新路。”

福建工藝美術界有這樣一個說法:“莆田木雕有多牛,去看看鄭春輝的藝術館就知道了。”說的便是鄭春輝創辦的莆田市首家民辦木雕藝術館——春輝木雕藝術館。

原來,在《清明上河圖》完成的當年,友人送給他一本《與建築的對話》,書中寫道:“一個充盈著博物館魅力的城市,是值得尊敬的城市,博物館光輝閃耀之處,也是城市精神價值的實現與增長之處。”

“這段文字深深觸動了我,讓我下定決心,為此賣了老家的房產和一些珍視的作品籌措建館的資金。”鄭春輝說,木雕藝術館現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逾百件作品,一直堅持公益開館,從業內同行、高校師生、商旅人士到港澳臺同胞和外國藝術家,接待訪問者無數,在弘揚莆田木雕文化的同時也為城市增加了人文景觀。

對鄭春輝來說,木雕藝術館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人才培養。目前,他與魯迅美術學院、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內蒙古師範學院、莆田學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建設實踐基地,用二元制教學培養的雕刻人才具有更紮實的理論基礎、更寬廣的實踐空間。

“福建是工藝美術大省,傳承創新任重道遠。建功新時代,需要我輩繼續努力。”鄭春輝說。

TAG: 春輝木雕莆田作品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