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林間“觸控”古都千年文脈 南京“世界文學客廳”開放

央廣網南京4月25日訊息(記者王錫斐 見習記者王姝姝)1500多年前,這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學館所在地,而今這裡是江蘇南京文學空間網路建設的中心和樞紐。紫金山入城餘脈古雞籠山下東南角一個3000平方米的院落變身南京“世界文學客廳”,於4月24日開放。

2019年10月南京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學之都”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框架下,開始推進文學賦能計劃,南京“文學之都”場所網路建設啟動。此次“世界文學客廳”的開放將為文學愛好者和廣大公眾展示南京“文學之都”獨特魅力,提供文學交流和活動空間,帶領人們“觸控”古都千年文脈。

山水城林間“觸控”古都千年文脈 南京“世界文學客廳”開放

“世界文學客廳”(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姝姝 攝)

山水城林間“觸控”古都千年文脈 南京“世界文學客廳”開放

“世界文學客廳”(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文學客廳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陳薇帶領團隊完成。11米高的主樓展館分上下兩層,分設文·脈、文·碼、文·樞三個主題展區,配合院落內文·房、文·創共五個展項,呈現古都文韻傳承與創新空間。漫步院中,可細品金陵文脈的起、承、轉、合。

北側的文·創小店是文學客廳面向城市的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視窗,布陳著南京文化文學書籍、文創產品等。可供休憩,細節滿滿,十分青春。

從正門進入主樓展館,外牆石板如中國古籍書頁。絹黃色的牆彷彿剛從紙頁上拓下,典雅古拙。夜幕垂下後,投影牆面的詩文如讀書人在“翻頁”。外牆廊下支撐的綠色鋼柱如根根挺拔綠竹,盡顯中國文人風骨。“黃綠色主調融合了南京世界文學之都logo色彩,也與周邊歷史文化建築,如楊廷寶大師設計的民國建築綠琉璃頂、黃色牆面呼應,與周邊景物色彩相得益彰。”陳薇說。

山水城林間“觸控”古都千年文脈 南京“世界文學客廳”開放

“世界文學客廳”(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大門上一幅“金陵六朝松圖”與不遠處的六朝松遙相呼應。走進主館大廳,才是驚喜的開始。吊頂上DNA雙螺旋設計的藝術構件由南京藝術學院張明教授設計,展示的是主館文·碼理念。金陵、秣陵、建康……南京曾用名依次鐫刻其上。仰頭細讀,構件上還刻印著從結繩到0101二進位制文字演進的文碼符號,畫面首尾相連,象徵著南京文脈的生生不息。

以一塊出土于越城遺址的陶三稜錐為起點,文·脈的訴說在一樓展廳東側,這裡可讀到自公元280年至今,對南京文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近千條文學事件。另一面展板展示著文都八大文學專題,包括文都·城市,即南京數個歷史時期文學特色與成就。

主館西側是第三個主題展區“文·樞”。顯示屏正演繹著一張以南京文學地標織起的南京“文學之都”城市空間網路圖。二樓則連線著南京與其他文學之都城市,展示交流與互動成果。

山水城林間“觸控”古都千年文脈 南京“世界文學客廳”開放

“世界文學客廳”(央廣網見習記者 王姝姝 攝)

出主館後數步,即見名為十竹齋的小書房。400前,曾寄居南京雞籠山側的明末篆刻出版家胡正言,因院種竹十餘株,故名其居室為十竹齋,其用拱花等技法印製的《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等,迄今仍是收藏珍品。如今,十竹齋被“搬”來這裡,體現文·房理念。

露天交流活動區“文學之都·聲音郵局”裝置格外引人注意。在亭子裡掃碼,可以錄一段自己的聲音,打印出一張聲音明信片寄給好友。

山水城林間“觸控”古都千年文脈 南京“世界文學客廳”開放

“世界文學客廳”露天交流活動區(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4月23日,適逢第27個世界讀書日,中央電視臺CCTV-1以世界文學客廳為主會場,面向全國推出文化專題節目《品讀中國·南京》,引起熱烈反響。“我想今後世界文學客廳將是一個匯聚文學感受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地方。”參加《品讀中國·南京》節目的嘉賓,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站在院中感慨。

【來源:央廣網】

TAG: 文學南京客廳十竹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