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中國目前對白瓷的定義,普遍是基於瓷器的釉色,以直觀可見的釉色來判斷器物是否應稱為白瓷 。

蔡和璧在他的《陶瓷探隱》一書中將白瓷分為三種,第一種白胎白釉,白釉包括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釉;第二種施白色化妝土外施透明釉;第三種胎色非純白,以不透明白釉來遮蓋胎色以呈白色 。

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但觀察大量邢窯瓷器後,我發現化妝土外所施釉未必只是透明釉,也有半透明釉,所以我認為白瓷的三類應該分為:一、白胎白釉的瓷器,白釉包括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釉;二、施白色化妝土外施釉的瓷器,包括半透明釉或透明釉;三、非白胎,外施不透明白釉的瓷器 。白釉顏色可以存在一定色差,釉色白中泛青、白中泛黃等現象並不影響瓷器本身屬於白瓷的劃分。

除了釉色上的定義,現在對於成熟白瓷在理化上的定義更加嚴格。白瓷首先是瓷器,要達到瓷器的幾個標準:高溫石灰釉、石灰鹼釉;瓷胎密度高;燒成溫度高於1200℃;吸水率小於0。5%。其次呈色是白色,瓷器釉的呈色主要受到鐵元素的影響,釉中氧化鐵含量低於1%的瓷器被稱為白瓷(不施化妝土的瓷器胎釉中氧化鐵含量均低於1%;施化妝土的瓷器胎含鐵量可高於1%)。

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高鋁低鐵是白瓷的普遍特點。檢測邢窯、定窯、湖田窯等白瓷樣本的Fe O 含量可知,這些白瓷胎體和釉料的氧化鐵含量一般都低於百分之一。而白瓷Al O 的含量普遍偏高,在20%到30%之間。

白瓷的起源問題

學術界對於我國白瓷起源時期的具體判定是在不斷的研究發現中循序漸進、逐步修正的,早期的判定由於技術和材料的侷限而有所失誤,多年來考古成果完善了研究資料,到現今對於白瓷起源的認知不斷更新。

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湖南東漢遺址和墓葬相繼出土一定數量的“白瓷”。這批器物胎色灰白,釉色青灰,介於當時的青瓷與後期的白瓷之間,這些瓷器的胎釉中含鐵量均低於同時代的青瓷,然而又與之後的白瓷不同,因此被稱為“早期白瓷”。上海博物館對這批器物的胎釉成分測試結果顯示,胎釉氧化鐵含量均超過1%,其中釉的氧化鐵含量在1。07%-1。48%,並不符合白瓷的標準。所以一些學者認為湖南東漢墓中出土的這批器物應該是湖南湘陰窯所燒的高質量青瓷。這批瓷器雖然不符合成熟白瓷的標準,但已具有早期白瓷的特點。

1971年河南安陽北齊範粹墓中出土了一批瓷器,被認為是白瓷,其胎質潔白細膩,釉色青白,釉層薄,雖然與成熟白瓷存在一定差異,但已經與當時的青釉有了明顯區別。範粹墓“白瓷”釉質未經化驗,不能判斷為高溫釉,所以一些日本學者(包括小林仁、森達也、龜井明德等)認為該處窯址與鄴城地區北齊墓葬出土的鉛釉陶之間存在共通性,懷疑範粹墓出土器物為低溫釉陶,認為可能是鉛白釉陶器。小林仁明確提出北齊時代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溫白瓷。這種觀點有一些片面性,還需更多資料證明。

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1959年,河南安陽隋張盛墓出土了一些白瓷。這批白瓷白胎白釉,瓷土經過淘洗提煉,白釉潔白瑩潤,略微泛黃或泛青,釉層較青瓷的釉層薄,有的釉層厚度只是青瓷釉層的一半左右。可見,隋代時的白瓷已經相當成熟了。

東漢白瓷應當屬於早期白瓷,而真正的成熟白瓷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是可信的。

青瓷白瓷關係

一些學者認為白瓷是單獨起源的,與青瓷是獨立發展的兩個系統,這些學者舉出的理由既有原料和燒造工藝的原因,又有當時政治、宗教等社會的綜合因素。

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由於北方早期也燒青瓷,很大可能是在燒造青瓷的過程中為了提高青瓷的質量,透過採用高鋁低鐵的瓷土,並且不斷淘洗,降低胎釉中鐵的含量或施加白色化妝土等途徑來使青瓷逐漸發展為白瓷的。

自北朝青瓷在我國北方燒製成功之後,制瓷工藝有長足發展,例如,原料的精挑細選、爐溫的升高和控制,施加化妝土等。1975年,在河北磁縣發掘的北齊左丞相文昭王高潤墓中出土了兩件瓷碗,口部均露出了化妝土。這表明北方地區在北齊時已經使用化妝土。化妝土經提純、淘洗和陳腐後,有效去除了鐵、鈦等呈色成分,因此,化妝土的施加,不僅可改善胎體的粗糙表面,還可改善釉的呈色效果。

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南青北白的原由

南青北白的格局大致形成於南北朝後期。雖然說南青北白,但並不是北方不燒青瓷,南方不燒白瓷。比如北朝時的淄博寨裡窯曾燒青瓷。關於南方白瓷是否存在,唐代詩人杜甫有一首《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詩中提及四川大邑燒白瓷,但是未找到明確的大邑窯址,也有人認為大邑窯就是邛窯。景德鎮五代燒造白瓷的窯址是目前南方找到最早的白瓷窯址。

至於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南北制瓷原料不同。我國北方各窯區附近所產原料大多是質量較好的黏土,而且多為二次沉積黏土,它是一次黏土從原生地經風化或雨水、河川的漂流轉移到其他地方再次沉積下來而形成的。在漂流過程中,石英砂由於顆粒大而逐漸沉降,黏土本身也經摩擦變細,所以二次黏土較一次黏土可塑性強。這類黏土除可塑性強的特點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鐵、鈦等呈色元素的含量明顯低於南方瓷土,這使得使用這類瓷土燒製的瓷器胎色發白。

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第二是燃料與溫度的原因。我國北方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唐晚期已明確被用作燒瓷的燃料,溫度的提高與穩定提高了燒造白瓷的成功率。這也是為什麼早期邢窯白瓷泛青而定窯白瓷泛黃的原因,由於邢窯燒造瓷器的燃料是木柴,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釉中的鐵元素與氧氣合成氧化亞鐵,所以邢窯的釉色白中泛青;而定窯在宋代有了新的燃料,即用煤,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鐵元素與氧氣形成三氧化二鐵,使得釉色微微發黃,出現了象牙白色。關於窯爐溫度,我曾在邢臺的邢窯遺址博物館見到當時的窯爐遺址,五個窯爐連在一起,互相提高溫度,促進白瓷燒成。

第三個原因是審美差異的影響。青瓷在南方已經形成了審美習慣,這大概也是陸羽偏愛青瓷的原因。北方受到其他民族的審美影響較大,比如北方少數民族喜歡金銀器,銀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白瓷的造型和顏色。帶有契丹特色的邢窯皮囊壺也是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宗教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北方人的審美,北魏時期盛行彌勒信仰,崇尚白色的影響,北朝時期皇室、士庶和百姓,也崇尚白色 。

關於白瓷的幾個問題

第四個原因是社會原因。北方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百廢待興,手工業尤為衰落,而南方青瓷已經佔據市場。北魏孝文帝時期先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北方地區的經濟開始復甦,制瓷業發展起來,在新的瓷器市場,更易形成新的風格,所以白瓷在北方佔據了一席之地。

白瓷在中國瓷器史上具有較重要的影響。白瓷是彩繪瓷器的基礎,它的出現促進了青花、釉裡紅、鬥彩等彩瓷的出現。一些白瓷窯口在製作工藝上的進步也極大地促進了當時其他瓷窯的發展。

TAG: 白瓷瓷器青瓷化妝釉色